2023年8月22日
《諸劊子手也要死》(Hangmen Also Die!,港譯《殺人者死》)這電影,由三名流亡美國的德國傑出創作人攜手合作。導演是佛列茲朗;編劇則是大名鼎鼎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他24歲在德國揚名,評論家譽他為「一夜改變德國文壇」的劇作家。
離開德國之前,布萊希特已經是個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1925年,他看了兩部電影,差利卓別靈的《淘金記》(The Gold Rush)和蘇聯大導演愛森斯坦的《波特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布萊希特曾為一部紀錄片寫劇本,可見他寫電影劇本也應付裕如。別以為劇作家或小說作家寫電影劇本一定出色,剛剛相反,許多名氣甚大的作家寫的電影劇本,往往只有二流或三流水平。電影畢竟是另一種創作。
1933年,布萊希特一部舞台劇引起爭議,被納粹指摘宣傳共產主義。他決定離開德國,流亡瑞典、法國等地,到二戰爆發,他知道歐洲並非久居之地,1941年去了美國荷里活。據說布萊希特寫過幾個電影劇本,字幕有他名字的,就只有《諸劊子手也要死》。字幕寫他和佛列茲朗創作故事,而且為了避忌,沒用他全名,只寫上「Bert Brecht」。如今當然平反了!另一編劇則為John Wexley。諷刺是,布萊希特是共產主義者,卻沒加入共產黨,Wexley則在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聽證後,證實是共產黨員。
話雖如此,肯留心看《諸劊子手也要死》,可以發現不少細節、場面和對白帶有布萊希特風格。要知道這是二戰期間電影,內容關於捷克地下游擊戰士英勇犧牲事跡,佛列茲朗又是個「大開大合」導演,電影卻相當細膩、情理兼顧,雖然沒布萊希特式「間離」手法,也沒有流於「神劇」式煽情。布萊希特透露,劇本費不單使他生活無憂,期間還寫了幾個舞台劇。(中)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