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川劇《巴山秀才》是當代譽為巴蜀鬼才戲劇家魏明倫,與南國合編的名劇,公認是一齣思想深刻、結構精巧、風格獨特的好戲。
此劇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20年前來香港演出過,今年戲曲節安排四川省川劇院重臨,三天多元的劇目中,演了《巴》劇其中折子〈掌燈焚書〉。
只選演〈掌燈焚書〉折子,如果沒有戲文的前因後果交代,恐怕一般觀眾很難體會到筆下經典的悲情深意。
焚書不考
《巴》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以晚清光緒年震驚朝野的「東鄉慘案」原形為藍本。
巴山連年乾旱,知縣吞沒救濟糧食,饑民欲請老秀才孟登科代寫狀子,告發贓官,以求反貪除弊。孟登科明哲保身,沒有答應幫忙,官方更肆意屠殺,血洗東鄉。
本來是腰背佝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巴山孟秀才,目睹慘案後,就由「拒告」轉到「願告」,仗義去救災荒老百姓。
〈掌燈焚書〉演孟登科(陳智林飾)為冤死的鄉親申訴告狀,卻上告不成,「打虎不成反被虎傷」,整整「挨了四十大板」皮肉之苦。他被打醒了,回家後,憤憤不平,痛定思痛,唱着「焚焚焚,燒燒燒,再也不考了」。
孟妻(劉燕飾)催他好好讀書備考,摘取桂冠登上今科狀元榜,不料秀才卻毅然秉燭掌燈,拋棄手上老八股,焚書不再考功名。孟秀才認為四川昏庸,還有朝廷,他打算上京再告御狀,為巴山冤魂昭雪。
「看點」在唱段,陳智林唱到「焚掉個書呆老頑固」,「燒出個聰明大丈夫」,聲調響遏行雲,使不懂川劇高腔的觀眾,同樣感受到那酸秀才的心路轉折歷程。
夫妻為了要否讀書考功名,險些兒反目致弄出人命。重要關頭時,孟秀才收到一紙信函,上面寫朝廷派來的主考官是張之洞。
「聰明」的孟秀才靈機一觸,張之洞與巴山地方官是官場積怨對頭人,這正巧是個替村民告發貪官的最佳時機,於是孟登科這個本來的腐儒變成了勇士,準備利用省試,背負百姓冤情,再告官府去。
考棚智告
孟秀才幻覺自己穿過幽靈魂陣,踏進考棚,領取考卷。他將冤狀寫入考卷,呈交主考官張之洞。夢幻中的孟登科,腰板挺直,勇敢高舉「冤」字,自信如此這般,定可「智告」成功。
陳智林行腔渾厚,起伏跌宕,帶動情緒變化,讓觀眾感染到劇中人那股慷慨熱忱,他真的相信自己陳情有門,能巧妙地為民請命。
他愈想愈興奮:「我想通了,我要考試。」孟娘子正中下懷,當然高興。在夫妻解決矛盾,各自在「告」與「考」願景氣氛下落幕,折子劇終。
編劇塑造的告狀人叫做孟登科,名字大抵有「『夢』登科」(孟、夢同音),中狀元的意思。〈掌燈焚書〉折子的他,大着膽子放棄埋頭死讀八股,對直奏來平息民憤充滿希望時結束,可留給觀眾一個良好願望。
光看這個折子,很難想像《巴》劇暗藏寓哭於笑的悲劇主題,只有同場加演一小段尾聲,或者補足內容演成中篇劇,深化全劇意蘊,觀眾方會嘗到川劇的辛辣刺激味道。
完整劇本一反解民於倒懸的大團圓結局,震撼力在於出人意料之外,但收場卻又在情理之中,相信那才實現到編劇的創作初衷。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