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日
曾幾何時廣東歌何以橫掃華語樂壇?其中一個原因是帶着混血DNA。除了顧嘉煇、林樂培等華裔作曲家,最近去世的音樂人奧金寶(Eugenio Nonoy O'Campo)中菲混血,林慕德則是中巴混血;混血兒歌手也不少,包括甄妮、露雲娜等,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和細緻表達方式,讓廣東歌多姿多采。
重返香港樂壇的73歲音樂人鮑比達(Paulino Chris Babida),父親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由上海南下的菲律賓裔樂師,父子倆對音樂追求高,每首歌都帶着「靈魂」,比如萬芳的《新不了情》,儼然為歌手度「聲」訂造,其他人唱不出其味道。明年是鮑比達入行60周年,他對音樂的熱誠不減當年。
記者訪問過「波姐」馮素波等六七十年代歌手,在他們口中的鮑比達是「小弟弟」,屬於夜總會樂隊中最小的一個。聞名未必不如見面,雖已年過七十,卻依然保持一顆童心,音樂使他保持「長青」,去年獲香港電台和無綫選為「香港金曲榮譽大獎」得主,也宣告他正式回歸香港樂壇。
鮑比達在內地被稱為「鮑老師」,音樂路貫穿中港台美四地,寫下不可多得的音樂歷史,第一頁始於四十年代從上海南下香港。那年代的上海是亞洲紐約,雲集最出色音樂和娛樂,鮑爸爸在上海擔任樂師,太平洋戰爭爆發,才拖琴帶鼓移居香港。
14歲開始演出
鮑比達帶着爸爸的音樂DNA,家裏什麼樂器都有,四五歲開始學鋼琴,「我不是太勤力,但每次考試都高分。」後來爸爸患病,家道中落,他14歲開始在夜總會演出。「家裏有很多樂器,於是找個最易揾食的bass結他,跟着樂隊演出養家餬口。」他說自己的音樂本領都是實戰得來。
雖然沒機會與爸爸同台演出,卻遺傳了對音樂的執着和認真。「我很清楚,自己來這個世界是做音樂的,內心的feeling、imagination在心中翻滾,發出來的過程很辛苦。」鮑比達坦言,小時候忙於演出賺錢,甚至去泰國登台演出。在他看來,今時今日的音樂人只得理論,缺乏現場演出經驗和細節。
「那個時代的音樂人,跟今天是兩回事。今天的人很多細節都不清楚,他們靠讀書讀回來,但it is not everything。前輩彈奏時有靈魂,彈出歌曲的味道;做音樂並不難,要彈出味道卻很難。」他特別用國語講一次:「味道,最難的!」鮑比達從1964年一直演出到七十年代。
後來,無綫高層吳慧萍在國賓酒店地牢酒吧發掘晚晚在鋼琴前玩jazz的鮑比達,邀請他去無綫演出。「記得那是一座紅色鋼琴,彈奏Touch Me in the Morning……有個小女孩很怪,樣子不中不西的,後來才知道是甄妮。」他同時為香港電台做演唱會,由此認識不少最當時得令歌手。
音樂能營造氣氛和感覺,當時已貴為音樂領班的鮑比達,繼續在不同餐廳、夜總會演出,甚至自組樂隊,找來林子祥唱歌。「當時我們在富麗華酒店演出,一年後林子祥紅了,我還看過陳百強在眼前跳舞。」鮑比達也愈來愈有名氣,開始幫唱片公司編曲及製作唱片,後來成為EMI音樂總監。
由酒樓到紅館
雖然合作的都是葉振棠、羅文等大牌歌手,但天生愛音樂的鮑比達厭倦了編曲。「我當時已經很紅,然而覺得日常工作只是『執生』,內心忐忑不安。於是我向公司請辭,放下一切到美國讀一些自覺應該讀的東西。」他1978年在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讀作曲和編曲,之後在迪格羅夫音樂工作坊學電影配樂。
在美國見識過當時最頂級的音樂,讓鮑比達大飽耳福,甚至有當紅樂隊找他編曲。「我去美國讀書時敲門找工作,對方放下鑰匙叫我幫忙編曲,他們覺得我OK。記得是The 5th Dimension,後來還邀請我出埠半年,可是我拒絕了。」鮑比達回憶說,他覺得華人被人看不起,「不太舒服!」
「我同自己講,I would rather be a big fish in small pond than a small fish in a big pond。」他認真地說。八十年代初回流香港,剛好遇上碧麗宮夜總會前經理開酒樓,急需人到海城夜總會做大騷,學成歸來的鮑比達正好肩負重任。「所有騷都是我做,汪明荃、杜麗莎、葉振棠、張國榮,you name it。」當時耀榮娛樂老闆張耀榮更坐頭排欣賞。
「後來紅館開幕,我們全部搬過去,that was how it happened,記得頭兩年,我差不多都在紅館睡,晚晚有演出。」鮑比達覺得音樂是讓觀眾享受的途徑,「我在美國見識過最高級的音樂,they have the best, so why can't I do it for Asian?我要做好音樂,而且是最高級的;為聽眾帶來滿足,這就是我的音樂理念。」
八十年代廣東歌大受歡迎,流行音樂作品更大眾化,有點曲高和寡的鮑比達產量下降。「很多人為錢寫歌,迎合市場。It is all short term,不是說這樣不好,但我覺得不太好的歌曲照推出,不夠認真。而且,我覺得在騙人,不能接受。無論誰來聽你的歌,都deserve the best music。」
鮑比達開始苦思未來,希望在音樂上尋找突破。結果,這位混血兒用最中國人的方式尋求指引——去黃大仙求籤。
「我給了他什麼(八字),他說:向北啦!到北京,OK!」剛好,林子祥和葉蒨文請他去北京幫忙搞演唱會,於是開始北上之路。1993年,他在一家公司擔任音樂總監,半年後卻向南登陸台灣。
「當時內地開放初期,天氣又凍,經常感冒。我又不想回香港,決定去台灣,順便練國語。想不到有很多機會,學到很多東西,我跟李宗盛等人合作,學會how to build music,學到如何表達,從頭到尾去做一張唱片。」在台灣他寫下很多經典國語歌,比如萬芳的《新不了情》,還捧紅了最近離世的李玟(詳見另文)。
作京奧火炬歌
2007年,MP3大行其道,嚴重打擊台灣唱片業,當地音樂人紛紛進入內地市場。「我跟着他們去北京,結果遇到1993年已結識的老友。」
天助鮑比達,2008北京奧運需要一首火炬歌,結果用15分鐘就作了《點燃激情 傳遞夢想》。「我2007年寫完,當時官方未正式證實,香港人還以為We are Ready是火炬歌。」
鮑比達透露當年選拔火炬歌時,對方考了他好幾回,最後才拍板用他的作品。「我的創作,音樂和畫面互相配合,像賦予靈魂一般,甩唔到,也無得改!我寫過很多歌,一寫完,life start from there,好穩的!不是卡拉OK歌,我的音樂是藝術,有quality和soul;奧運後我在中央電視台做音樂總監……現在,我回來了!」
不管到哪裏,鮑比達音樂的DNA少不了爸爸的影響,他曾提到爸爸對他的忠告:「如果要做音樂,一係唔做,一係做到最好,咩都要做!」
他多次強調爸爸在技巧和現場演出上,對他沒什麼影響。不過,在對音樂的高要求這方面,卻是毫無疑問的。
鮑比達(Paulino Chris Babida)小檔案
出生年份:1950
職業:編曲、音樂總監、作曲
出道年份:1964
主要作品:
編曲:《今宵多珍重》(陳百強)、《花心》(周華健)
作曲:《新不了情》(萬芳)
撰文:吳雄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