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英國倫敦東部的Southwark、Spitalfields、Bermondsey一帶經過活化,設有不少時髦酒吧食肆、畫廊、藝術中心、劇院,而且鄰近金融區,有很多年輕白領、專業階層落腳,使當地物業價格倍增。鮮為人知的是,這區曾是英國啤酒釀造中心,與中部伯明翰以北的Burton-upon-Trent可爭一日之長短。幾百年前,根德郡啤酒花(Hops)農夫用馬車或馱馬,把收成運送至倫敦泰晤士河南岸Southwark的「啤酒花交易所」(Hop Exchange),然後再由啤酒花經紀賣給附近大型啤酒廠。今日「啤酒花交易所」屬受保護歷史文物,雖然已改裝為商用物業,交易大堂仍保留維多利亞年代模樣。
東倫敦觀光熱點Borough Market對面,就是現今倫敦僅存的馱馬車旅館酒吧The George Inn。當年The George Inn常客中,除了有啤酒業及低下層農工,還有作家如狄更斯、莎士比亞和Marlowe之輩。十七世紀的The Globe Theatre莎士比亞劇場就在附近,只需步行不過20分鐘。在Southwark過了倫敦橋,泰晤士河北岸的Spitalfields、Whitechapel一帶,當時亦屬三教九流聚居的平民區,也有很多啤酒廠。活化後改作商業、飲食、娛樂區的Truman Brewery,前身是Black Eagle Brewery,十九世紀中曾屬全球產量最大啤酒廠。
藝術家Gilbert & George為普羅大眾開設的藝術中心,位於這個舊啤酒廠區,前身亦是兩層高啤酒廠,在離開Truman不遠的一條橫街Heneage Street上,毫不起眼,除非你留意到那個飾有鮮綠色G&G字母鐵閘。再看清楚一點,G&G字母上,還有個皇室徽號C III R,代表查理斯三世(Charles III Rex)。其實以Gilbert & George背景,理應不屬支持君主制度的傳統保守主義者。Gilbert是意大利人,年輕時在奧地利和德國藝術學院受到藝術熏陶;George則在英國南部港口市Plymouth的單親家庭長大。兩人結成伴侶後,選擇繼續以東倫敦的Spitalfields為家。
C III R徽號並非諷刺英國皇室,在G&G中心網站主頁上,就有一系列慶祝及紀念英皇查理斯三世登基作品,稱作「皇家水墨創作」(Royal Ink Washes)。在《天佑我王》(God Save the King)旁邊,同時有這「兩位一體」畫家的口號:Art is for All。「我們的藝術代表了觀眾與圖畫之間的友誼,我們邀請你成為我們藝術的一部分。」他們認為,藝術不過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
藝術中心大閘入口右邊有幾棵大樹,往前行,左邊像個放置工具雜物的石室,裏面正播放一套關於他們接受訪問的錄像影片。
再往前行,有一幢兩層高紅磚建築,內有3個畫廊,全部免費入場。我去參觀那天,只有零星幾個訪客。每個畫廊面積不大,如果不在每一張畫作前面停留,大概十來分鐘就參觀完畢。
用色大膽
驟看3個畫廊裏的展品,不管題目是什麼,給人感覺大致一樣:非常刻意地大膽,包括落筆線條、顏色用料,不管大紅大綠、鮮藍、鮮綠、芥辣黃……全都咄咄逼人,叫你無法轉移視線。內容也沒半點含蓄地方,腐爛果物、糞便、扭曲面容、醜陋人體器官,還有他們叫作「人類生存的碎屑遺物」……這些刻意營造的影像,目的除了抓住觀眾注意力,是否要我們聽到畫像背後的無聲抗議?他們均是「脫歐派」支持者,對目下社會價值、政治現況、醒覺文化泛濫,均有強烈看法。
Gilbert & George的畫作,絕非畢加索或者Matisse那種大家會把複印版掛在客廳、睡房牆上的藝術。畫家這樣說:「你還未看清楚那張畫是什麼,你就已知道是我們的作品。」我同意他們的創作風格獨特,與眾不同。至於是否認同他們的作品是藝術,則另一回事了。
撰文 : 劉群章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