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9日
雖然沒半點藝術細胞,也從未念過美術、藝術史之類課程,我卻一直喜歡欣賞藝術作品,油畫、炭筆畫、石板畫、雕塑,甚至建築。外遊不管到哪,遇上有博物館、地方歷史文化中心、美術畫廊,也不問展覽內容、有沒有熟悉藝術家,我都會去捧場。幾十年下來,看得多了,也勉強會分辨什麼是Pre-Raphaelite、文藝復興、巴洛克等不同時期風格、超現實還是抽象、畢加索有哪些「藍色」、「粉紅」和「立體」時期作品……至此,突然醒覺,自己對中國藝術,古代、近代、當代,全部一竅不通,認識等於零,非常慚愧。
家在歐洲,身處西方文化藝術搖籃,要看什麼時期、什麼風格視覺藝術都易如反掌。倫敦、巴黎、柏林、威尼斯……林林總總美術博物館,規模大小不一,數不勝數,永遠看不完。在倫敦,很多國立博物館、大型畫廊如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等均免費入場,可隨便欣賞常展,但特備項目如畫家回顧或主題展,則必須預先購票,譬如在國家肖像館舉行的保羅麥卡尼1963–64年攝影展,入場票每位22英鎊。以前住在南肯盛頓和Chelsea一帶,喜歡去海德公園內的幾個Serpentine Galleries,還有在Sloane Square地鐵站附近的Saatchi Gallery閒逛,這幾個當代藝術畫廊規模小,不用購票入場,所以也不管展覽是誰的作品,反正當代藝術多是抽象之作,毋須憂慮看得懂不懂,只要有感覺就好,不管正面還是負面。感覺強烈時,還會記着畫家名字,用電話把作品拍下來。
以為自己經常出入倫敦畫廊博物館,應該認識的畫家和作品都已知道、看過了。誰料月前朋友提起倫敦有個畫家自資開設畫廊,讓我非常驚訝,因為從未聽過這兩個英國畫家Gilbert & George名字,對他們作品也毫無印象,但兩人創作生涯已持續50多年,就連紐約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現代藝術館MoMA、西班牙Bilbao Guggenheim博物館、倫敦Tate Modern……都有收藏及曾展出他們的作品。另外,我又以為畫家自資開設畫廊非常罕見,細想一下,Tracey Emin早在她老家——根德郡海濱度假勝地Margate開設TKE Studios畫室,還有Damien Hirst也在倫敦南區自費設立畫廊,皆不罕見。不過,Gilbert & George與別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兩位一體:兩個男人、一個畫家。所有作品均由兩人共同創作,用兩人名字做畫廊名稱,卻只稱作「中心」而非「畫廊」,既低調也高調。
中心於今年4月1日開幕時,大家還以為兩人在愚人節開大玩笑,原來他們一向形象似諧星多過畫家,常被喻作美術界的Morecambe & Wise──在英國娛樂圈走紅40多年的已故喜劇諧星拍檔。我猜測可能因Gilbert & George兩人樣貌的確與當年Morecambe & Wise有點相似,還有孖公仔畫家出現在傳媒所有照片上,都是英國人叫作「Deadpan」那種面無表情、假嚴肅冷漠樣,亦即棟篤笑諧星常用伎倆。
成為伴侶
畫家與諧星Morecambe & Wise最大分別,後者只是職業拍檔,兩人各自有妻子、兒女;至於今年分別79和81歲的Gilbert Prousch和George Passmore識於微時,1967年兩人就讀倫敦聖馬田美術學院,無獨有偶同時主修雕塑,沒多久決定不單共同創作,並且共同生活。兩人搬進倫敦東區Spitalfields,當時的Spitalfields Market蔬果市場及鄰近一帶,有不少老猶太移民及年輕孟加拉移民聚居,亦多為露宿街頭或居無定所的貧苦大眾。2008年Gilbert & George舉行民事儀式,成為正式伴侶,兩人一直想回饋他們的Spitalfields社區,結果成就了他們的口頭禪:「藝術為全民而存在」(Art is for All)的「中心」。
撰文 : 劉群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醫管局總辦事處重大事故控制中心 榮膺傑出團隊獎 |
上一篇: | 什麼是客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