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
中國人以長城自豪,且認為長城象徵華夏民族愛好和平,從不侵略其他民族,霸佔其土地。
歷史學家黃仁宇(1918-2000)曾指出:長城和15英寸的降雨線重疊,意思是,長城以南,年降雨量平均多於15英寸,適合畜牧和農耕。長城以北,低於15英寸,太乾旱了,耕種無法有穩定收成。長城初建於春秋時代。齊、燕、晉、秦、趙等諸侯國,與西北的戎狄土地相接。未建築長城時,洛陽附近、關中及山西南部一帶,都有遊牧民族畜牧,是諸侯國的原住民。《左傳》記載「殽之戰」,秦軍東侵,晉軍未出兵,先「遽興姜戎」,即召集國內和在晉國附近畜牧的姜戎,組軍應戰。
華夷兩族打仗,通常都是前者打勝,因華夏文化較先進,兵器和軍隊組織較強。趕走了戎狄後,漢族便將可以耕種的地方圈起來,建圍牆,據為己有。既然土地圈定了,房屋築好了,圍牆建成了,田裏種了穀物蔬菜,這片地就是他的私有財產。
從戎狄的角度觀之,這本來是我畜牧之地,漢族憑什麼有權圈起來?還要改變了土地用途,以後無法畜牧!你霸佔我地,我南下劫掠,有什麼不對?為着免受遊牧民族侵擾,諸侯國只好建城牆,將遊牧民族拒於15英寸的降雨線之外。秦統一六國後,將各諸侯國的城牆連接起來,便是長城。
由秦漢開始,漢族對外族輕則驅趕,分而治之。重則剿滅,全族殺掉,如漢武帝之滅匈奴。不佔其地,因農耕民族無法適應草原遊牧生活,「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用」。胡漢民族和文化融和,通常都是在胡人侵佔了中原,自立為王之後。漢族屈服於強權,不得不融和。
以此觀之,長城並非和平象徵。反之,長城是漢族與戎狄經年累月鬥爭和戰爭的產物。對戎狄來說,長城更是漢族將其「妖魔化」的見證。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推理教程記(六) 截稿 |
上一篇: | 小農與遊牧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