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
當代戲曲發展的新型態,每每以經典老戲為本,「利用」已成熟的作品思想內涵和傳奇情節架構,添上時尚新元素,冀能創出新局面。
改老戲難,改經典更難上難。經典不是不可以改良,但究竟改些什麼,才能提升藝術高度,則是當今創作人需要攻克的難題。相信桃花源粵劇工作舍「《帝女花》65周年」的大製作(下稱《帝女65》),就是想在戲曲劇場呈現現代感,尋找更多表演可能性來貫通古典與現代。
當代風貌
《帝女65》舞台充分運用科技設置,重新演繹半個多世紀前的《帝女花》。底景投影現代水墨畫、大型可移動布景、燈光布置、音響效果,一起營造時空變化與視覺焦點。外觀很雅,很美,特別是火海瀰漫、皇朝崩塌、落花滿天的景象,揚棄寫實布局,發揮當代劇場多層次的「戲劇空間」,帶出戲曲視聽新風貌。
布景以簡約為主——梯級的存在,本來可以產生立體感,然而橫向多級階梯盡頭,又轉向連接側面斜角步級,整套台階可以左右推前卸後,甚至旋轉,實在不利演員上下走動,真有點替步步為營的「老倌」感擔心。
崇禎殺女、周鍾父子對話、駙馬公主庵堂相認,以至寫表、〈香夭〉身段舞姿,都不在台口發生,改而搬到高台上表演。那高遠且狹窄的小演區,局限了戲曲舞台調度作戲,同時推遠了觀劇的空間距離,對觀演雙方都構成不便。
開場、過場的音樂設計有效地帶觀眾進入現場情境。只是〈香夭〉輕快跳躍的背景序曲,與明朝公主駙馬對強勢不妥協的殉難氣氛反差太大。
以人為本
轉場不落幕——《帝女65》連中場休息,壓縮到三個小時內完成,大概是現代戲曲演出長度的大趨勢。把經典長劇在有限時間內準確地傳達給觀眾,意味着詳略節奏手法最考功夫。舉個例子,公主死後重生,生而復死的關鍵細節,不好想當然地以為人人熟識原劇橋段,相信細心處理刪減,方能更好照顧從來沒看原裝《帝女花》的新觀眾。
扣緊時代脈搏,採用現代化科技,並不等於就讓戲曲變成現代化。科技與時並進,幫助美化舞台視覺效果,而真正能深入人心,令觀眾留下難忘印象的,始終是以「人」為本的精神面貌。
這次劇本修訂(吳國亮、張群顯)基本上沿用唐滌生先生原創的敍事結構、人物心態、布局高潮以及主題曲白。唯一多寫了一小節崇禎帝下詔罪己、煤山自盡,惟只見氣氛激動有餘,沉重不足。
劇本是靈魂,導演是總指揮。這台戲共演十五場,而每次卻出現不同的公主駙馬演員搭配,這就更挑戰導演(吳國亮)與十多位生旦主角間的共識,以謀求落實編導的構想理念。
深想一層的是,粵劇一向不習慣設置導演制度來總攬全局,且也不容易找有資格及懂行的人當導演。假如這龐大團隊,再設一位認真、開明又能服眾的「藝術總監」,與導演協調,實行專業分工,擔負藝術指導之責,相信更能穩定每組演出的品質,提升演員的能量,來體現文本需求的情感。
拓展戲曲藝術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期待有心人再接再厲,引發演者觀者的思考與共鳴,讓廣東大戲在新時代更添氣質風采。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