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
夏季炎熱,暑濕嚴重,加上貪喝冷飲、飲食不規律等,易傷脾胃,久而久之容易出現各種腸胃道疾病。故夏天宜常健脾祛濕,除飲食調養、規律作息等,還可經常揉腹,達到健脾助消化,防病延年。
揉腹養生,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倡導老人揉腹養生,南北朝時期的《易筋經》中有「揉腹三法」,唐代孫思邈以「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為自己的養生之道,清雍正年間方開所傳《延年九轉法》更詳細介紹了用手揉腹方法。揉腹簡單易行,功效頗多,是自我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之一,自古以來都被中醫學視作腹部養生重點,持之以恒可強身延年防病痛。著名長壽國君——清乾隆皇帝倡導的「十常四勿」養生術中,就有「腹常旋」之法,即堅持常按揉腹部。
保健意義
揉腹是老年人最佳保健方法之一。所謂揉腹,簡單而言,即以手掌繞臍按揉腹部。中醫學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腹部是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不僅有肝、脾、胃、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臟器分布,且有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和任脈等經脈通過,故腹部又被喻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腹部正中的肚臍,又稱神闕穴,是人體中較為奇特的穴位之一。從生理學角度看,肚臍是胎兒從母體直接獲得營養的通道。從中醫學角度看,神闕穴還通過經脈與人體五臟六腑聯繫。
故此堅持揉腹可通和上下、調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臟腑、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具體而言如下:
一則可直接刺激經絡、穴位,如中脘穴、關元穴、神闕穴、天樞穴等;二則通過手法力量,透過皮膚,按摩內臟,調整其生理功能,如助脾胃之運化、肝膽之疏洩、大腸之傳導。
現代研究也表明,揉腹不僅能治療功能性便秘、小兒厭食、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症等消化系統疾病,還對睡眠障礙、焦慮、痛經、糖尿病、代謝綜合症、腦卒中等疾病有治療作用。
五大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揉腹類似於按摩,堅持常常揉腹,可起到以下作用:
1.可使胃腸及腹壁肌肉強健,增強消化液分泌及腸胃蠕動功能,促進腹肌、腸平滑肌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有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
2.使大便通暢,能有效地防治便秘、消化不良、潰瘍病、慢性腸炎、膽石症、痔瘡、脫肛、胃下垂、慢性結腸炎等。
3.可降低膽固醇、肌酸等有害物質,使血液變得潔淨、流暢,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腎炎等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4.堅持揉腹可使腹壁毛細血管暢通,促進脂肪消耗,減少腹部脂肪堆積,使體形變得健美。
5.堅持睡前按揉腹部,使人精神愉悅,有助於安然入睡,防止失眠。
正確方法
揉腹運動隨時都可進行,最好選擇在夜間入睡前(20時至21時)和早晨起床前(5時至7時)進行。因這兩個時段胃酸分泌開始增加,按揉腹部可抑制胃酸分泌,起到保護胃黏膜作用。另外,此時按揉腹部能更好地祛除寒氣,減少腹部脂肪堆積。
揉腹時應注意:1.腹部按摩活動都應在吃完飯30分鐘後進行;2.揉腹前應排空小便;3.不宜在過飽或過飢情況下進行;4.如有胃腸穿孔、腹部急性炎症及惡性腫瘤時,最好不要揉腹;5.揉腹時,若出現腹內溫熱感、飢餓感、有便意、腸嗚、排氣等均屬正常現象。
一般揉腹方法:取仰臥位,雙膝屈曲,全身放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着肚臍,右手疊放於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按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揉腹時,用力要適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並做到持之以恒,便可取得養生保健功效。
認清禁忌
按揉腹部雖可防病治病,但有幾種腹痛情況千萬不能揉腹。腹痛可由多種疾病引起,故切勿輕易地以揉腹達到止痛目的。以下幾種腹痛情況不能揉腹:
1.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時,若飲酒過量,常會導致潰瘍處破裂穿孔或潰瘍處血管破裂出血,患者會感到腹部劇痛。若此時加以揉腹,機械性刺激會使潰瘍處損傷加劇,使病情痛症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2.急性化膿性腹膜炎和闌尾炎發病時,雖腹部會疼痛,但炎症較局限,及早就醫能有效控制炎症,此時若揉腹止痛,反而會使炎症較快擴散、腹痛加劇。
3.蛔蟲成團或腸黏連扭曲等原因,可導致腸腔內之物運行不太暢順,繼而發生機械性腸梗阻。此時若在毫不了解情況下揉腹以止痛,會使蛔蟲受擠壓亂竄導致膽道蛔蟲症,甚至腸穿孔。其他原因所致的腸梗阻,也會因揉腹而使梗阻加重,疼痛加劇。
此外,因膽囊炎、肝脾破裂等引起的腹痛,也不能以揉腹方式止痛。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