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
以每天工作最少八小時計,人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工作中度過,既為生活,也為證明自己「有用」。
最近看了一齣關於工作價值的紀錄片,嘗試探討不同年齡和社會階層的美國人如何看待工作這回事。四集紀錄片追蹤拍攝了一些基層工人、自由工作者、中產打工仔和創業家,前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他們的對談貫穿其中,帶出社會資源傾斜的不平等現象,以及工作賦予人的實際意義。
其中一集以「老闆」為主軸。
一間初創公司備受投資者青睞,成功上巿,開始大量生產無人駕駛貨櫃車,年輕的創辦人認為,科技可以幫助人類解決難題,以後也不用擔心高速公路上的司機因打瞌睡釀成交通意外,物流公司亦可減省成本。然而,提速提效也要付出代價,司機的工作無可避免被搶走,人工智能取代人手,科技發展正帶領我們走向未知方向。
紀錄片另一主角,是一間小型居家照顧公司的創辦人。開業初期,公司只有數名員工,她既是老闆也是員工,身兼多職。由於地方政府削減居家照顧的資助,為了保住員工薪酬和服務質素,她自願減薪壓縮成本。紀錄片中,她到處游說議員支持,爭取政府增加撥款。公司的服務對象是弱勢社群,與全方位追逐盈利的上巿公司老闆相比,誰的工作更「值錢」?誰人更「有用」?
一位年輕人問奧巴馬,人到三十歲,什麼最重要,奧巴馬答:「從事對你有意義、你在乎,且認真看待的事,不要急着證明自己很有影響力,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好像改變了什麼。」
沒有誰比誰更「有用」,也沒有哪個崗位特別神聖尊貴,盡力做好上天給你那微小的職份,就是價值。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幼兒餐桌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