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
在金鐘站轉搭東鐵線,忽覺自動電梯被強烈黃光映照,難道驟雨裏現出晴天,抬頭一看,一雙圓圓大眼睛下,有扁扁的嘴巴,原來一張黃鴨的臉,緊貼着金鐘站的露天幕牆,感覺奇幻。
這才想起,今天起一雙巨型黃鴨,重臨香港,並停泊在維港金鐘添馬公園外。十年前,一隻黃鴨令全港市民起哄,爭相在維港海濱打卡,它在展出期間遇暴風漏氣,頓成國際新聞。
黃鴨在香港展出空前成功,且造就荷蘭藝術家霍夫曼人氣急升,其後,黃鴨巡遊至大阪和台灣。不過,此番重臨,且打孖上,能否有雙倍效果呢?
十年前,大型公共藝術概念並不普遍,黃鴨充滿童趣的造型,與不成比例的巨大,確是吸睛得很,這種壯觀與奇詭的在場感,可謂一時無兩。
然而,十年人事幾番新,不少大型公共藝術裝置,前仆後繼,論級數,2018年草間彌生黃色南瓜,得到不少正面迴響,惟早前在尖沙咀海旁的GIANTS︰Rising Up竹棚便被批至一文不值,可見外國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免費任睇,不一定能修成正果。
而這十年間,大型美術館如PMQ、大館及M+相繼落成,它們在推廣當代藝術努力不懈,差不多均以公共藝術作品主打,市民經過這多年教育,口味和欣賞水平也愈發腌臢,且潮流興起沉浸式體驗,今年2月,M+的《約定極光》,純光影騷,奇幻至極,口碑良好。
觀眾欣賞水平上升,公共藝術不易討好大眾了。霍夫曼自白,雙鴨意味好事成雙,黃鴨雙雙暢泳維港,外形依舊得意趣致,惟望藝術能再次喚回歡樂,鴨到功成,出奇制勝。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