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
中國成語鵲巢鳩佔,出自《詩經》:「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鵲,指喜鵲。鳩,指布穀鳥。鳩不築巢,霸佔其他鳥的巢。這便是典型的「搭順風車」。
許多群居生物都有損己利群的行為。一群狐獴覓食時,其中一隻會站哨,發現危險即高聲呼喊示警。這樣做會令獵食者注意到自己,可能當殃,率先死傷。牠為什麼要損己利群呢?同樣,鬣狗群捕獵時,第一隻攻擊獵物的鬣狗,大有可能遭遇反擊,率先受傷。這亦是損己利群的行為,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達爾文的演化論,起初只講個體為適應環境及繁殖後代,會損己利家人,甚至自我犧牲,因有血緣關係。可是,群居生物會分工合作,一些個體會為了族群而損己,甚至自我犧牲。要解釋這個現象,達爾文提出族群選擇論,指不單個體與個體互相競爭資源,族群之間亦會為了資源而競爭甚至廝殺。個體肯損己,皆因保護了族群,增加其後代生存機會。今天我幫你,他朝你回報幫我,便是雙贏。合作當然是雙贏。
然而,萬一你幫了他,他在你需要時不幫你,意即:他是個自私的「搭順風車」者。「搭順風車」者冒的風險較少,生存和繁殖後代的機會,當然較高。根據適者生存原則,族群應該愈來愈多「搭順風車」的個體。這樣一來,不是減低整個族群的生存機會嗎?若族群選擇論是對的,沒有「搭順風車」的族群才能長存。可是,愈是高級的生物,愈多「搭順風車」的個體。蟻群和蜂群沒有「搭順風車」者,人類卻最多人「搭順風車」。何以故?
達爾文隱約明白問題所在,「搭順風車」削弱了演化論的說服力,但他無法解釋。至今,不同派別演化論學者提出各式各樣講法,都未能給出圓滿答案。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