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
日本東京摩天大廈的展望台,不過是打卡點吧。然而,2019年11月,當東京新地標Shibuya Sky開幕後,這種登高望遠的觀覽形式又邁進了新紀元。
復常後,位於澀谷Scramble Square頂樓的景點,每天都水洩不通,日落前的黃金時刻更一票難求。皆因它結合景觀、科技和藝術元素,脫穎而出。現在,還有人會想起東京最高的晴空塔展望台嗎?
論高度,Shibuya Sky(谷スカイ)只有229米,相較東京晴空塔的天望迴廊450米,低了近一半,仍無阻佔地約2500方米展望區的魅力。早前一位香港女生在日本以AV女優出道時,首齣作品封面照,便在此拍攝,可見景點人氣之盛。
Shibuya Sky總共有3個部分,包括Scramble Square 14至45樓的Sky Gate,46樓的Sky Gallery及天台的Sky Stage。觀眾進入Sky Gate,亦即搭乘體感型電梯「移行空間」(Transition Pod),從14樓直達45樓,電梯裏是漆黑世界,只亮起天花屏幕的LED圖案,輔以特別聲效,模擬着上升過程;從45樓再轉乘漆黑的自動扶手電梯,進入46樓Sky Gallery,這裏大部分是室內迴廊展望區,遊客要先在儲物格存放個人物品,才可再轉自動扶手梯到達天台的Sky Stage。
富儀式感
由14樓至46樓,這短短一段旅程,像極一種儀式和前奏,透過統一的漆黑感,輔以光、聲效和錄像,象徵着由黑暗進入光明,由平凡到達不平凡,將遊客的感官轉移至攀高體驗,迎接豁然開朗的釋放感。
戲肉當然是頂樓Sky Stage,全戶外環境,360度無遮蔽的景觀,環繞大部分是無柱落地玻璃,整個東京市盡收眼底之餘,也享受着自然風和日光。腳底下是澀谷繁忙的十字路口,遠一點的國立新競技場、東京鐵塔和晴空塔在望,天朗氣清時,清晰可見富士山。
雖然Shibuya Sky高度一般,其全開放式的舞台卻獨樹一幟!從建築上,它把一般摩天大樓的頂層設施,如升降機樓、水塔和電子設備等,全藏於這舞台之下。由於全戶外,它要面對變化莫測的天氣,占飛到訪時便遇上雷暴,Sky Stage暫停開放,遊客須在Sky Gallery室內展望區等待了兩小時左右,才能登上Sky Stage。
頂層的兩個角落,被稱為Sky Edge,它的圍欄和落地玻璃只及腰。入夜後,這三角位置地板亮起燈效,驟變燈影舞台,尤其在日落的魔術時刻,自然光和燈光相映成趣,前述AV女優的照片,便於此位置拍攝。光影元素設計很巧妙,Sky Stage只有微量照明,全場大部分地方保持漆黑,然而,頂層高台上的18支探射燈,定時射向天空,形成不同光柱圖案的「Crossing Light」,為忙碌打卡的遊人,提供一場近距離的光影騷。
Shibuya Sky的光影設計、空間布局及錄像製作,全由日本設計公司Rhizomatiks Design負責。它創立於2006年,成員來自視覺藝術、媒體藝術、電腦程式編寫、建築和工程等各個領域。創辦人真鍋大度,曾是DJ、程式設計師、數位媒體藝術家和互動設計師,他創立Rhizomatiks的目的,正是集結各種領域的專業人士,將音樂、科技與多元藝術媒材融合,跨界地在廣告、娛樂、新媒體藝術的領域帶來嶄新作品。
Rhizomatiks概念來自Rhizome(根莖),真鍋大度的啟發源自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作《千高原》(Mille Plateaux, 1980),書中預示世界將會從一個點開始,像根般產生新的分枝,否定傳統樹狀的上下階層、法則與既定構造。現今新媒體與網絡世界,正朝着這種迥異於傳統方式,非常複雜地纏繞結連。
平行空間
整個光影體驗,便是這樣的理念發展開來,結合了展望景觀、高空體驗、燈光配置、裝置及錄像藝術。真鍋團隊中,許多工程師本身是學藝術的,然後才學編寫程式,這也解釋了為何Shibuya Sky混合了如此多流行文化、科技和藝術元素,繼teamLab後,又一跨領域的多媒體設計團隊嶄露頭角。
整個光影體驗,還有46樓Sky Gallery的電子藝術品:《時間之川》(Time River)和《視點之窗》(Parallel Windows),前者是室內光影錄像互動裝置,以手掌隨意按下按鈕,便可改變屏幕上的錄像效果,提醒人們時間正流逝中;至於《視點之窗》,則在迴廊展望的落地玻璃前,設立了屏幕,播映着外間的景觀,真實和虛擬平行對照,遊畢這兩項裝置藝術,回到14樓,旅程才正式終結。
Sky Gate、Sky Gallery和Sky Stage再現朝聖般的心靈儀式:遠離日常,體驗非凡,然後回歸現實。人類天性喜歡登高望遠,感受不同的風景和氛圍,渴望了解未知事物。澀谷天空滙合了科技、藝術、設計和娛樂,在新台階上尋覓人和大自然共融的快感,登高望遠,看到的是未來。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人氣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