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
中國文學表達敬畏之情者甚多,要一一列舉,恐怕寫本書也不足夠。早前本報副刊有文章引述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名句,便是典型敬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意思是,人的生命和天地相比,如蜉蝣般短暫,如滄海裏一粒粟,微不足道,怎能不哀嘆?怎能不羨慕無窮無盡的長江流水?唯一能解脫這種愁緒之法是,想像如飛翔的神仙般遨遊天下,永遠擁抱明月。「長終」是嫦娥的典故,飛月便可不死。
愴然涕下
上述的話是邀蘇東坡共遊赤壁的「客」(蘇沒說是何人)說的。重點不在求「長終」,而在哀嘆生之短暫、人之渺小,這便是awe。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寫得更明白清楚:「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為何愴然流淚?皆因「念天地之悠悠」,感到生死的不可預測而覺得孤獨無助。人生匆匆數十寒暑,可以有什麼意義?
面對恢宏廣袤的天地和悠長無窮的歲月,感到畏懼,是正常的,無畏才不正常。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第一畏是畏天命,已包含這個意思。事關人的成敗得失,喜樂哀痛,不能全部自主,最終還是由天。孔子算是「君子自強不息」的典範了吧,但愛徒顏回早死,老時「不復夢見周公」,理想無法實現,這都是天命,怎能不畏呢?
今時今日,無畏卻被視為勇氣可嘉,是美德。北宋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對,指斥王安石三大罪名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無畏竟是罪。現今這三大罪名誤傳為王安石所說。不過,當皇帝以此質問王安石時,他直認不諱,且認為要變法,就不能畏首畏尾。連天都不足畏,還有什麼要畏呢?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陰道鏡檢查及子宮頸電環切除術 |
上一篇: | 剖析「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