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
《譯戰同盟》(The Covenant)是近期難得佳片,佳在,它描繪阿富汗戰爭,阿富汗戰爭(2001–2021)乃美利堅之恥,為德不卒,倉皇撤軍,爛尾收場。況且,這畢竟干涉別國內政,聘用的當地人員形同「汗奸」,怎落墨啊?怎歌頌大美國精神啊?你以為荷里活不搞主旋律嗎?一樣搞,惟搞得有技巧,大筆一揮,不講戰略對錯,不講民族立場,主力講美軍中士與阿富汗翻譯員相濡以沫的生死交情。而且並非中士向翻譯員施恩,是翻譯員救援美軍在先。危難互助,人道博愛,普世價值高於一切。
新中國本來也深明此道理。韓戰(1950–1953)用兵海外,同樣敏感,但字眼起得政治正確,叫「抗美援朝」,是美帝侵略,我們抵抗,援助朝鮮人民。具體展現,見微知著,在一個小兵羅盛教。
我自幼受左派教育薰陶,志願軍烈士輩出:在上甘嶺挺身塞住敵方機關槍眼掩護我方攻佔高地的黃繼光、懷抱炸藥與聯合國部隊同歸於盡的楊根思、為了不暴露埋伏位置忍着被活活燒死而不動分毫的邱少雲……我卻最難忘羅盛教。
羅盛教(1931–1952)事跡很簡單,隨軍出征,在平安南道成川郡,因搶救滑冰墮水的朝鮮小孩,冒着零下20度嚴寒,三次跳入冰窟,捨己為人,享齡不足21歲。獲救的男童寫信給羅父說:「盛教哥哥是我哥哥,我是兒子。」後來生其中一子索性改姓羅。形象化把「援朝」怎樣救民於水深火熱、中朝一家的兄弟情誼怎樣永固,顯露無遺。
比較起來,黃繼光和邱少雲就是不怕痛,楊根思就是殺多幾個夠本的猛士。杜甫《出塞》詩曰:「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弔民伐罪,還得看人家歡不歡迎你才名正言順。所以古書寫武王克商,必寫商朝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就是感恩慰勞,互相扶持啊。《譯戰同盟》表達到,羅盛教故事亦表達到。可惜,內地拍韓戰紀念電影《長津湖》(2021)和《水門橋》(2022),吳京等眾星演志願軍戰士,智勇雙全,有齊邱少雲能人所不能人體質、楊根思刀仔鋸大樹和黃繼光屹立不倒,反獨不見羅盛教的投射。何止,兩片連朝鮮人民身影態度都罕提,可能認為不重要,可能更在意塑造吳京超級英雄抗衡Marvel,過癮就得。
羅盛教被譽為國際主義者,近年也少談國際主義了。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