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
錢鍾書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人演講,原稿為英文,後來節譯為中文發表,名《談中國詩》,收入《錢鍾書散文》。
文中,錢鍾書稱:「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容上無甚差異」。有人認為田園詩是中國詩獨有的特色,錢鍾書不同意。他指出:「跟中國田園詩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詩卓然自成風會。」他舉出兩首中國詩為例。第一首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第二首是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都是國人熟悉的田園詩。
錢鍾書接着寫道:「我試舉兩首極普通的外國詩來比」,其中一首是歌德的《漫遊者的夜歌之二》(Wandrers Nachtlied II)。歌德在1780年9月6日在某山頂狩獵小木屋過夜,一時興起,在木壁寫上八行小詩。錢鍾書說這是「極普通的外國詩」,不知是否譏諷聽他演講的美國人,因為歌德這首小詩絕非「極普通」,而是被評論家譽為抒情接近完美的小詩。舒伯特將之譜成Op. 96 No. 3, D. 768,有不少著名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唱過。我推薦Dietrich Fischer-Dieskau的版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cUlvP5KXE。
《漫遊者的夜歌之二》的Henry W. Longfellow英譯本:O'er all the hilltops/ Is quiet now, / In all the treetops/ Hearest thou/ Hardly a breath; / The birds are asleep in the trees: / Wait, soon like these/ Thou too shalt rest。
錢鍾書將之譯成五言絕句:微風收木末,群動息山頭。鳥眠靜不噪,我亦欲歸休。大師的翻譯好不好,不敢妄議。最後一句譯為「我亦欲歸休」顯然不大符合原意。原意是:等等,不久,你我亦快將休眠。此處的休眠,是死亡的意思。五十多年後,歌德死前六個多月的1831年8月27日,重遊舊地,目睹木壁上的小詩,禁不住悲從中來,淚流滿面。可見歌德寫此詩時,並沒有「我亦『欲』歸休」的意思。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