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0日
英國十八世紀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在《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書中認為:快樂和痛苦都可以計量。如何計量?本文不表。任何行為帶來快樂,即增加行為的「效益」;痛苦就是「效益」減少了。許多時候,一個行為帶來快樂之餘,也會夾雜痛苦,例如跑馬拉松,跑完全程,快樂萬分,但身體也會感到疲倦和痛楚。斯時,要衡量應否參加馬拉松,就看快樂多還是痛苦多。快樂多,「效益」大,便應該參加。反之,痛苦多,「效益」少,就不應參加。
邊沁認為:「效益」大的行為,就是對的、好的、善的。反之,就是錯的、壞的、惡的。對個人可作如是觀,對群體(家庭、學校、公司或志願團體)、社會、國家,凡能增加大多數人「效益」之行為,也應作如是觀。此謂之效益主義,又名功利主義。
美國賓州大學教授、漢學家金鵬程(Paul Goldin)認為:墨子講兼愛,已帶有效益主義意味。他引述《墨子.兼愛下》: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敖(同傲)賤,此天下之害也。又與為人君者之不惠(造福百姓)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與今人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虧、賊都是動詞,指虧待和禍害他人。
墨子的善惡、好壞標準很清晰,凡為「天下」(即大多數人)興利除害的事,都是好的、善的。做好事、善事,才是「仁人」。反之,「天下之害」者,都是「賤人」,即儒家所謂「德之賊」。這不正是類似邊沁的主張嗎?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