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
《呂氏春秋.察今篇》有「刻舟求劍」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故事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申成不懂變通、墨守成規。其實這是針對儒家政治觀的否定,認為儒家因循守舊,不懂因應時勢變化而創新。
這裏涉及如何處理古與今的關係。自古及今,一直存在古今之爭,大體上是兩派:﹁古不如今﹂和﹁今不如古﹂。
也許受達爾文《進化論》後遺症影響,人類不斷進化,科技不斷發展,過去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如今已進入人工智能年代;武器方面,也從早期刀槍劍戟,到今日導彈較量,誰會說「今不如古」?
主張「古不如今」這種現代想法的古人,早有荀子及其學生韓非。荀子在「古今」之爭的立足點,是「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即是說,要用當前現實檢驗古代傳下的道理。韓非更進一步用物質原因解釋古今差異,認為古代人少財多,相親不爭,所以能禪讓天下,當今再難仿效了。
但荀子和韓非都只是看到現實政治的一面,尚未見識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然而想深一層,「今勝於古」的多是技術,說到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等課題,今人都遠遜於古人。難怪專研人生智慧的儒、釋、道,以至基督教,都主張「今不如古」,一蟹不如一蟹。
例如孔子是主張復古的,自稱「信而好古」;孟子則舉起「法先王」的旗號;老子更明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佛陀則形容今日是末法時代,《聖經》更有末日的預言,前景一片悲觀!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This is the way. ——The Mandalorian |
上一篇: | 加入去毁掉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