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
在親友堆中,沒聽過誰在結婚後與父母同住。於是在我的概念裏面,現代社會,尤其香港,經濟能力不算太差的男女,婚後都會自立門戶。除非大富豪大家族,家中九十幾間房,各個家庭有獨立空間,另計。
來到台灣,卻常聽到三代人住在一起的例子。因為居住環境比較大,可以容納兩家人,抑或方便照顧小孩和老人家?
最詫異是在一個電視節目中,一名三十幾歲的女藝人說,她與丈夫、兒子、公公婆婆,以及丈夫的哥嫂同住,一屋七口。三個女主人同居一室,家事到底誰說了算,真替她們擔心。她提到某年過節,三個女人在廚房爭辯要先弄哪一個菜,吵得面紅耳赤,可見女主人太多,肯定麻煩。
每次回娘家,想幫媽媽煮菜洗碗,她總是大叫「你別碰我的廚房,別搞亂我的東西」,嚇得我急忙彈開幾丈遠。爸爸離開後,妹妹提議與她同住,她立刻以生活習慣不同為由拒絕,看來也是明智。
做家庭研究的學者常強調父母和子女應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拿着一碗湯,從一家走到另一家,湯剛好可以喝,不太冷也不太熱,最理想。除了指真實距離,也可比喻為心理距離。二十四小時相處,最難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時老人家認定「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忍不住大抒己見,插手干預子女的事,也造成相處問題。
二〇一四年,日本NHK電視台做過一個特輯,研究「兩代同垮」(後來也出版一本同名的書)。在一般人心目中,一家人住在一起,互相扶持,應該是好事。但日本社會面對老齡化及失業高企憂患,引發更多家庭災難。當患病而沒有能力入住護理院的父母必須依賴子女照顧,或者反過來,失業子女迫於無奈搬回去跟父母同住,結果是拖垮了彼此。以前是「有家人在,所以可安心」,現在卻是「因為有家人,所以痛苦不堪」。
一同居住總是那麼困難。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