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13日

許懿清博士 藥到病除

拜山菜美味又有益

嶺南很多地方在清明節拜祭祖先時,祭品中通常都有俗稱名為拜山菜的蕎菜。蕎菜正名應是藠菜,藠粵音同蕎,民間演變下來,習非成是,就一直以蕎代藠,都寫成蕎菜。藠菜是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卵形的地下鱗莖,其葉叢柔軟外貌細長似葱非葱,似蒜非蒜,似韭非韭,是華夏土生土長歷史久遠的食用蔬菜,其當造期在清明節前後約兩個月,每年只得一造,因此供應時間短,一不留神就會錯過。「藠」也稱「蕗蕎」及「薤」,其地下鱗莖入藥時名為薤白;用藠菜肥大的鱗莖醃酸就成為常見的開胃小菜酸蕎頭。

藠菜健胃消食

現代研究發現藠菜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B及C、纖維、鈉、鈣、磷、鐵、鎂等營養成份,具有抗菌、抗氧化、預防動脈硬化、治療高血壓等效果。中醫認為藠菜性溫,具健胃消食、安神、治痢疾、下氣導滯的功效。

明代醫家李時珍說藠菜是「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除了本國,深受古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和韓國,在古代時都已經開始用藠菜來做醃漬食品了。中國和日本較喜歡用米醋來醃製酸藠頭食,在韓國則用水來製作藠菜泡菜,或加入蒜頭和醬油去製作藠菜漬物。

藠菜宜揀幼嫩葉苗的白色段來入饌,長成綠色的葉片很韌,不好吃;所以,宜入饌的藠菜部位習慣上稱之為藠白,烹調藠白以快炒、一熟即上碟為妙,這樣炒的藠白熟後仍有爽脆口感;久居珠三角一帶的人,通常喜歡用豬肉、臘肉、雞蛋來配炒藠白。

薤白通陽散結

薤白是一種常用中藥,性溫,味辛、苦,無毒。具有溫中、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之功用。中醫常用之來治療胸痹疼痛、痰飲咳喘、泄痢後重等疾。但是氣虛胃弱者慎用。中醫典籍《本草求真》記載:「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所以薤白既可適合用來治療寒性呼吸系統,又能改善與寒性有關之消化系統毛病。筆者建議因胃寒引起的胃部不適者宜多吃薤白。

作者為註冊中醫

www.yibeaute.com.hk

 

[信健康] 蕌菜健胃抗菌,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許懿清博士最新著作《藥到病除──美麗輕熟女養成術》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 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