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6日

郭逸之 筆文集

人人都是KOL

廿年前看報紙雜誌,與今天很不一樣,哪怕是同一份報紙,不一樣是看報的人。

記得自小喜歡讀書看報(估計中學時代吧),《信報》及《明報》都是至愛,看報時港聞國際娛樂等新聞一般選擇性閱讀,標題圖片吸引才會多花時間,唯獨財經及副刊專欄,會仔細閱讀一字不漏。前者興趣使然加上要學習財經知識沒有辦法,倒是從前副刊專欄極為吸引,短短幾分鐘卻看得津津有味。

副刊專欄與政治港聞最大的分別,在於作家有其濃厚主觀色彩,對事對物毫不吝嗇大膽表達,所以看副刊時而產生共鳴,繼而會心微笑,時而對作者的主觀咬牙切齒,恨不得跟他直接對罵。讓我又喊又笑的專欄作家很多,包括倪匡、查良鏞、林振強、林燕妮、馬家輝、方俊傑等多不勝數,當然包括霑叔黃霑。

誠如前文所言,本欄取名〈筆文集〉,主要希望向霑叔致敬,向他真情流露的文章致敬。另一位專欄作家葉克飛曾這樣形容霑叔:「性情的價值遠大於文字,要單說這文字的才情,高於黃霑者實在太多,可要如此毫無忌憚的『不文』,卻非常人可及。」這裏的「不文」,說的正是霑叔印量達六十版的散文集《不文集》。

的確,專欄作家文筆不代表一切,林振強黃霑等賣的是才情,而非文采斐然,四格漫畫洋葱頭賣的,不是畫功而是內容與態度。記得當年翻開報章,看過霑叔、林振強專欄後,部分認為具有再讀可能的會剪報存檔。當然,有關剪報隨着多次搬屋已灰飛煙滅不知所終,在Copy & Paste互聯網世界下,幾多讀者有剪報存檔經驗?

互聯網世界下大家都是專欄作家,你我只要勇於表達或有特別立場看法,只要在Facebook、IG上分享,便成為所謂的KOL,以往報章專欄變成今天的Facebook、IG或YouTube,大家在Facebook或IG上載截圖,再標註朋友,便簡單完成分享兼存檔功能(也希望做到「以筆會友、以文載道」,所以筆者最近在社交媒體增設專頁,既會友也筆戰)。

不過財經KOL有些不同,首先他們面對一大群投資界「醒目仔」,只要內容或知識水平稍為遜色露出馬腳,容易被受眾唾棄。假如藉KOL之名推銷妖股微信股,股價暴跌後更加會面對無日無之的「狙擊」。關於財經KOL,明天再續。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