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日
塗鴉可說是合法界線以下的創作,街頭藝術則可以是合法的,包括塗鴉。塗鴉後來也有涉足主流,結合藝術、時尚和廣告語言,所以也不一定非法。在香港,兩者都不常看到。最近的塗鴉及街頭藝術展覽City as Studio可以略窺一二,用實物或照片「合法」地展示美國和香港作品。
把城市當畫室,成為任意創作的地方,當然容易犯法,帶有反叛意味。這展覽內有張相,拍下紐約街頭藝術高手Dondi White跨站在兩列地鐵車廂之間,把創作激情於最短時間噴繪、爆發出來,作品在短暫或未知的時空迸發火花。
愛用粉筆於地鐵空白廣告欄上塗鴉的Keith Haring,就試過失手被捕。今次便看到他在廣告欄上的《核子電視與猴子外形》。生動「鬼馬」諷刺人對着電視和科技等現代文化,畫中人興奮跳躍,矮化成猴子。
Lee Quiñones的作品《出於眾多蘋果》(Born of Many Apples),畫一青年踩鋼線,下面一列列地鐵。有些街頭藝術和某些人生就像踩鋼線,刺激又危險。在街道牆上、廢棄停車場、地鐵,噴上、畫上感受。技巧不是最講究,但表達得最直接。
初期塗鴉的速度和熱情,使它有機會涉足主流和展出。很多塗鴉藝術家嘗試在畫布創作,把街頭帶回畫室。像今次展出Basquiat的《情人》(Valentine)。
七十年代美國面對經濟危機及政治挑戰。1973年石油禁運、股災、不滿越戰,對美國夢敲響了警號。六十年代末青年文化及解放運動,讓民眾知道每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六十年代理想主義落空,美國七十年代中期慘淡。塗鴉應運而生,由費城傳到紐約發揚光大,再擴散四方。社會有問題,人自然有反應。
香港藝術很少走上街頭,這城市並非一個畫室。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