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
平日走路時,可有留意自己通常低頭看,抑或抬頭望?
這問題的觸發點,始於每天到公園急步行的習慣。發覺同樣的路徑,一樣的風景,當我心境開朗時沿途見山望海,視野遼闊,一花一狗也會留下印象;但當我帶着千頭萬緒出門時,卻可以繞了整整一大個圈,兩旁的景物通通「視而不見」,機械式地沿着步道而行,回過神來已返到起點;也有在起始時埋首苦苦思量難解的課題,步履彷彿踽踽獨行於那充滿困擾的暗黑空間,半途卻又因為靈光閃現劃破暗黑空間,思緒再度與現實接軌。
如此一來,走路時眈天抑或望地就沒有慣性可言,而且跟眼前的風景,頭的大小重量沒有必然關係,反而心情的好壞可能影響更大。特別遇上未能一時三刻得以解決的難題,又或處於人生十字路口,面對重大危機的時候,胸口那份如有百般感受在翻滾的焦灼,還有那份如有千斤重擔在積壓的鬱悒,把整顆心填塞得沉甸甸的,着實難有餘力撐起肩頭,昂首挺胸向前看。
「個心好似有塊大石壓着,快要窒息了!好討厭這份無力感,可以把它挪走嗎?」正經歷重重打擊的她,癱坐在輔導室的椅子上,視線牢牢地鎖死在眼前那方寸之間,垂頭喪氣地問。她的無力與提問,亦是不少輔導個案的共同經驗與疑惑,用意志去否定情緒,只要向前看別要往回望,不就成了!弔詭的是,人愈費勁嘗試去無視、封壓,甚至剪除自覺難以承受的情感,到頭來反噬力愈強,無力感愈重。
沒錯,再大的難關也總會事過境遷,積極樂觀的態度亦滋養着生命的抗逆韌力,理智的發揮並不等於把情感都看成負累,急於把自己的情感部分割捨丟棄。理智與感情不是彼此排斥非黑即白的對立面,而是需要彼此對話協調的兩個面向,兩者的並存才是個人心智得以平衡發展的關鍵。
要把握關鍵,多留點空間給自己的情感吧,讓她呈現真實的面貌:無所謂背後原來是無奈,嬲怒背後原來是委屈,麻木背後原來是傷痛。任憑這些情緒再激烈,又或於心底隱藏得有多深也好,只要她們都被認真地感受過,理智自會沉澱雜質,有條不紊地梳理脈絡,清晰準確地把問題聚焦。
當理智與感情不再角力時,我們自然有力抬頭看,望見前方豁然開朗。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