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0日
上周是英國學校half-term假期,朋友一家邀請我到倫敦Marble Arch,看一個名為Frameless的360度畫展。它是近年盛行的immersive experience,把名畫投射到牆壁和天花板,讓人置身其中。預先購票的話,每人25英鎊,即日才買便要33鎊。有些家庭反映,一家四口的套票最少90鎊很不合理,因為投射出來的名畫真跡,都在歐美博物館免費供人欣賞,而這個所謂的互動美術展,只是重複播放影像。
負責人Rosie O'Connor理直氣壯說,他們的電子技術是世界頂級,成本自然高。她認為許多人對傳統美術館望而生畏——一般人看到博物館有那麼多空間、藝術史學家又寫上高深的註解,會令人對畫作感到不知所措(「What am I supposed to be feeling?」)。Frameless主張的是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鼓勵人跟藝術共融,超越現實的境界。她應該沒有留意到門票價錢,理由都是胡扯。
我在巴黎羅浮宮、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沒有遇到參觀者崩潰在地、大喊What am I supposed to be feeling?反而走在層層疊影的數據化莫內花園、看到達利筆下的扭曲時鐘四方八面地溶化,我會感到暈眩。投射的畫面愈大,不代表欣賞到名畫的細緻,例如Edvard Munch的Scream,在展館四壁之間就是凸起眼球、張開嘴的巨型鬼魂,連成年人也嚇得發噩夢,小孩會跑掉。可是,網站和Instagram大部分是讚美的宣傳稿。我想到日本朋友去年往東京台場teamLab borderless數位藝術美術館,主舞台像是一個瀑布,小孩子可探索「運動森林」,在「未來遊樂園」中作畫,然後把畫作立刻投射到牆壁上,這才是真正的電子技術。說到底,這些入場費不過是用來消耗孩子精力、作為約會的拍照地點,不是來培養藝術情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時間不是直線向前的…… |
上一篇: | 十億心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