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15日

張綺霞 訪談錄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 解說新登場文物及本地觀展文化轉變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自去年7月3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以來,已經累計超過78萬到訪人次。有這樣的成績,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博士(Louis)覺得很欣慰。他一直深信,本地觀眾對於歷史文化有濃厚興趣,只是須要以生動方式呈現,吸引他們進場。「香港的博物館文化正在轉變,觀眾開始追求有深度、有更多文化內涵的展覽,願意花時間和金錢。我們也要提高展覽質素,既要有趣味,亦要有嚴肅的文化主題和內容。」

最近他們進行第三批文物輪換,有85件新展品,包括17件國家一級文物,分散於不同展廳中,展期至3月底。同時,他們亦在展覽中點出新年相關物品,讓觀眾更了解清朝皇室慶祝節日的奢華生活。

在平日的故宮,入場遊客不算少,有多班穿着校服的幼稚園學生,手拉手跟着老師進場,也有跟本地遊搭旅遊巴前來的中老年訪客,認真玩着互動遊戲,在展品前仔細研究,對衣服和肖像畫尤其感興趣,不時說起自己看過的宮廷劇。這次輪換的展品,很多都與宮廷生活有關,集中在2號展廳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以及1號展廳的「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

輪換時正值新春,香港故宮特別在展廳中點出一些新年主題的舊有展品,讓人了解帝皇如何過節。Louis解釋:「紫禁城的生活其實有很多題材可以做,可以是飲食、節慶等。在剛開幕時,我們很重視(推介)一些明星展品,這次新展品中的一級品比例也多,但我們認為,博物館要發展,不需要每次都擺出重要展品,而是要帶出展品的故事。」

新春貼春聯是中國悠久習俗,清宮也不例外,可是他們所用的均是金雕玉砌的器物,例如《大吉葫蘆掛屏》,葫蘆有長壽、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掛屏用金、青金石、綠松石、玉、紅寶石、珊瑚製作而成,年代久遠依然金光閃閃,是紫禁城的常見裝飾,多掛在牆面、門楣、屏風等。乾隆帝特別鍾愛大吉葫蘆,命人製作來慶祝春節。

清朝節慶用品

普通百姓家常以吉祥意義的年畫和水果裝飾家具,慶祝新春,皇室則會擺放用銅胎掐絲琺瑯及紫檀木製作而成的《歲朝圖掛屏》,當中繪畫了花瓶和兩個柿子,取其諧音,花瓶寓意平安,柿與柿則寓意「事事如意」,他們亦會擺放金星玻璃、黃楊木製作而成的《乾隆款三陽開泰山子》,雕刻了3隻羊,寓意「三陽開泰」,祝願在新一年萬物興盛。

乾隆熱愛戲曲,更在漱芳齋後殿「金昭玉粹」內興建亭式小戲台,名為「風雅存」。每逢新年、重大節日和聖壽節等,乾隆帝都會陪同皇太后在此一邊進膳一邊觀戲。

北方新年多吃餃子慶祝,展品中有一個專門盛放餃子的剔紅漆器《乾隆款飛龍紋宴盒》,體積龐大。此外還有一個《花卉紋火鍋》,體積、設計都和今天連鎖快餐店中的「一人邊爐」相似。乾隆尤愛打邊爐,在位其中一年更吃了兩百多餐,這個火鍋用的鍋以銅為胎,可迅速導熱,加上掐絲琺瑯的裝飾,實用又美觀。

在新春相關展品外,觀眾還能看到新一批替換的文物。故宮的文物由於要保養的關係,部分會定期輪換,只有一部分可長期展出,Louis解釋:「紙張或絲綢類的展品見光時間一般不能超過3個月。」

這次推出的新展品中不少是乾隆為母親賀壽的物品,例如展廳1的崇慶皇太后大型畫像,「是八十大壽時所畫」,又如乾隆親自為母后大壽繪製的《多祿圖》,圖中有5隻鹿在林間嬉戲,其中兩隻更站直身子打架,畫面有趣,在傳統中,鹿象徵長生不老,畫作寄託美好祝願。Louis大讚:「乾隆雖然為滿洲人,但同樣重視中國傳統的孝道。」

乾隆是否一個好畫家?Louis笑道:「他的藝術修養一定比我們現在一般人高,水平不差,不過,他不是專業畫家或書法家,只是一個愛好者,難以跟他們比較。」除了畫畫,乾隆還會為母親抄經數天祈福。「現今父母生日,我們都是請吃飯、買禮物,他卻會用時間心思去準備,做很多事情表達孝心。」

乾隆真實生活

在展廳4「龍顏鳳姿——清代帝后肖像」中,可見新展品《孝欽顯皇后朝服像》,即慈禧皇太后的肖像,畫中的慈禧面容衰老瘦削、布滿皺紋,旁邊則是她的丈夫、30歲就病逝的文宗顯皇帝(咸豐帝)朝服像(複製品),面容年輕。咸豐帝是中國史上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他死後,慈禧一直掌握朝政,就算同治與光緒先後登位,慈禧亦兩度發動政變奪權,改寫清朝國運,至1908年才離世。

展廳3「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中,有新來的一套「青花十二月花卉圖題詩句杯」,12隻瓷杯各自畫上象徵十二花神像的不同花卉,寫有詠花詩句,是在花朝節祭禮上祈求耕作豐收所用,清新淡雅。「雖然很多展品都不是純藝術,是為實用而製作,卻代表傳統工藝的最高水平。每年各地方官員都進貢當地最好的物品,清代多個皇帝對收藏有追求,對歷代工藝有研究,宮廷內更設有皇家工廠去製造工藝品,無論陶瓷、漆器、玻璃,做之前都會親自檢查樣板,全都度身訂造,反映他們自身喜好。」

近年宮廷劇流行,其中不少是清朝故事,有些人由此產生對皇室生活和物品的興趣而入場。Louis也有陪九十多歲的母親看大熱的《延禧攻略》,不過他認為當中有很多自行創作和失實的地方,和文物所反映及歷史記載的很不同。「很多內容都不是根據歷史事實去寫,觀眾不知哪些真哪些假,哪些地方改動或誇張了。而當中皇后、貴妃所穿的衣服很多都與歷史事實不同,紋飾全不對,是時裝來的。」

他指出,更大問題是這些劇集內容,「每集都是說後宮之間的鬥爭,魏瓔珞(《延禧攻略》女主角)就如福爾摩斯,每天都在查案破解宮廷鬥爭,皇帝就經常如法官那樣,坐着聽取各人的供詞審判,其實乾隆帝真的沒那麼多時間每天處理後宮的瑣事,這樣的描寫對他不公平。」

院方在展廳2詳細介紹了皇帝一天的生活,從凌晨4點到晚上就寢,行程緊密,除了會見不同官員和使節,更要出席不同祭祀場合,一天可以換7套衣服,難得有休息時間,他會看京劇消遣,自己寫書法,例如這次的新展品《御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是乾隆親自臨摹。「日常他已經有很多政事軍事要處理,加上自己的愛好,回到後宮已是晚上。而且他的心思都放在母親和皇后上,是用情較為專一的人。」

推動歷史教育

Louis認為宮廷和朝廷難免有鬥爭,只集中呈現這些鬥爭太負面,因此很想在博物館策展上強調一些正面的傳統價值,例如乾隆的孝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何在?這些價值如何幫助我們整個社會,讓每一個社會分子都能認同這價值,繼續一起往前發展?」

他從中學就熱愛歷史科,中西史都拿到好成績,沒有多想就選擇大學入歷史系。「在八十年代,最熱門的都是商科、電腦等,搵食容易,讀歷史多數只能教書。」碩士畢業後他教過一陣書,碰巧曾面試的博物館向他招手,就辭職轉行,一直至今,只因這工作和他的興趣貼合。「例如是做研究,將歷史重建,解釋這件事為何出現,對往後有何影響,對現在的事情有更透徹理解。」

Louis一直想推動本地歷史教育,而博物館在這方面的角色尤其重要:「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要認識自己的歷史.知道國家的發展,建立對國家的認同和文化身份。我希望透過教育將歷史中一些好東西和不好的價值告訴公眾。」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