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
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以至政治論述裏,經常見到「他者」這個詞。「他者」英文是The Other,意思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最簡單的講法:「他者」就是他人、異己。
有內地學者反對譯為「他者」,因大多數情況下,「他者」都是指他人。以「者」代替「人」,豈不是暗中將「他者」非人化?這個講法不無道理。十五至十九世紀西方探險家,將「獵拾族」的土著稱為蠻夷、野人。人類學者用「他者」代替,較為政治正確,不過確有將異己非人化之嫌。然而,中文的「者」字並沒有「非人」的意思。作家可以稱為作者,藝術家可以稱為藝術工作者,他們不都是人嗎?唐三藏叫孫悟空為「行者」,難道他將自己的徒弟和護衞非人化?
非彼無我
「他者」複雜的意思是:當人有自我意識,知道有一個我時,就意含我之外有一個別人。這個別人和我一樣有意識、感受、理性等等。在我的意識中,別人是我的「他者」。在別人意識中,我卻是別人的「他者」。有時,自我(I)還會將Me視作「他者」反省和分析呢!
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林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有句話:Je est un autre,意思是:我是「他者」,中文沒法譯出這句話的妙處。「我是」,法文是Je suis。est只用於第三者。林波偏偏寫:Je est,意思是「我和他互為他者」。
法國女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便聲稱:男人永遠是第一性,女人是有別於男人的第二性,即是作為男人的「他者」。英文一向以he指人類,而不用she,近年才有改變。民國後才有現代的「她」,古代她字讀姐音,方言裏母親之意。之前只有「他」即男性代表人類。莊子《齊物論》有句話:「非彼無我」,亦有同樣的意思:天下間有一個我,就有一個非我。非我就是彼,彼就是「他者」。沒有「他者」,就沒有我。說:我是中國人,因為有其他國家的人。你跟我說:「我是地球人。」那有什麼意思呢?人人都是地球人呀!只有向外星人說「我是地球人」,才有意思。
必有矛盾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嘗言:我與別人相處,理解到「我和他互為他者」時,兩個人必然會產生矛盾。因為,我有個自我形象,比如我認為我是個好學生,但別人對我也有個形象,比如他認為我只是個平庸的學生,算不上好。兩個形象互相矛盾,我知道他視我為平庸,於是我會認為他自大、高傲,這和他的自我形象衝突,他反而會認為我自大,拒絕承認自己平庸。
法國哲學家沙特《無路可逃》(No Exit)一劇的主題:「他人即地獄」,大概意思亦是這樣。當然,黑格爾和沙特說的深奧得多。
國際文學理論家薩依德(Edward Said)將「他者」引申到政治,成為貶詞。西方帝國主義者將東方殖民地子民標籤為「他者」。在其論述中,「他者」就是不文明的蠻夷、無惡不作的公敵、邪惡的恐怖分子。有權有勢者將社會中少數族裔「他者化」、醜化及妖魔化,以便排擠之、邊緣化之、欺壓之。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將黑人和有色人種「他者化」,歧視之、欺壓之。所有宗教都將異端「他者化」為邪教,污名之、排擠之。「他者化」往往導致社會撕裂。核心價值崩潰時,這種「非友即敵」的「他者化」思維,便愈顯著。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譯事三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