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修行的路,是個人的,也是孤獨的。修行的目的,就是令自己能覺悟解脫。
但這卻不是個人的事。「佛從利他心所生」,《佛子行三十七頌》這樣說。
修行追求個人精進,但最重要的修持,又或是整個修行的對象,是他人;如何能修得一個利他心,是整個人生的方向基礎,也是修行的座標。沒有這個正確方位,一切的努力不懈可能徹底錯誤。就像火箭發射的方位不對,落下的地點可以謬之千里。
如瑞法師說過一個故事。當年五台山騾馬大會時,有位男子,生滿了瘡,邊走邊喊:「誰舔我肚?」人們都退後。他說:「沒人舔,我也沒法度啊!」這個時候旁邊跑來一隻小狗,趴到他肚上去舔。一舔,小狗化成獅子坐騎。這人一變就是文殊菩薩,騎上獅子在空中。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一個貧窮孤獨或者生滿瘡的人出現,誰會幫忙?誰能想到那是文殊菩薩?
只求自我修行成功,而輕視身邊眾生需要,回想,會感到慚愧不已。同樣,眾人可以是再生父母,也可以是佛菩薩的化身。
但凡人如你我,就不斷犯同樣錯誤。因為我們都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對別人會用世間的眼睛視野去判斷。
身邊的冤家仇敵,又怎樣?事實上,我們無始以來生生世世得罪傷害何其多,每一起心動念皆如是,想想今世已做業無數。若我們要計較每一因果,相信每人都要入地獄了結。原諒、寬宏,由冤家仇敵開始。
每個心念有多大,由自己擴至天下所有眾生,由仇敵,到自己親友摯愛,最後才到自己。
《廣論》,也有自他交換的概念。自己在病痛之中,也想成為所有眾生所經歷的。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