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0月1日

張總 毋枉管

貞觀之治並不長久

貞觀之治得以有成,是因為皇帝沒有獨斷專行,而是「君臣共治」居多。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問臣子蕭瑀對隋文帝的看法,蕭瑀答曰:「(隋文帝)克己復禮、勤勞思政……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

但太宗則認為隋文帝「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這裏所指的孤兒是七歲的北周靜帝;寡婦是北周太后楊麗華,即文帝長女。)

他更數落文帝是「恒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

唐太宗顯然認為隋文帝不是一位好君主。既然領導人都這麼說了,作為下屬的蕭瑀自然不敢再說,一切只好「承順而已」。

克己納諫

隋文帝執政(581–604)比唐太宗早二十多年,剛自南北朝亂局出來,人才還未盡出,雖有一代大儒王通,卻未被朝廷諸臣接受。

到唐太宗時,王通的學生輩如魏徵、李靖等出現,令唐太宗人才庫十分充足。

唐太宗最大的能力亦是「克己」,願意接受群臣之諫,但他最能納諫的也只是貞觀最初那十年。

貞觀十二年(638年),著名諫官魏徵指出,太宗在貞觀之初是「恐人不言,導之使諫」,三年之後仍然「悅而從之」,但今(貞觀十二年),「雖勉從之,猶有難色」,可見變化之大。

貞觀十六年(642年),魏徵上奏諫太宗:「或畏人知,橫加威怒,欲蓋彌彰,竟有何益!」這時期的太宗已是言行不一,再不能虛心納諫了,翌年,魏徵去世,更是原形畢露,甚至懷疑魏徵結黨營私,一度推倒魏徵的墓碑。

太宗年輕時曾說,一定要以隋煬帝為鑑,但在貞觀十八年(644年),他卻學煬帝出征高麗,一征還不夠,甚至三征。

其實太宗自貞觀中期,國家安定後便開始驕逸,到了晚年更加偏執,之前他批評隋文帝的毛病,全部都出現在他身上。貞觀大治也只是納諫那十年而已。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