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
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除保留了昔日工廈的建築設計,從「山寨廠」的家庭式手工業演變成本地藝術家的大本營,更見證了香港從輕工業轉型至創意文化產業的過程。
「踏進JCCAC令我想起,九十年代尾在北角油街藝術村的美好時光。」本地著名攝影師何耀燊去年到此探訪朋友,被這幢由工廠大廈活化而成的藝術村吸引。何耀燊回想當年在油街藝術村開設工作室埋首攝影的日子,隨即想到以最擅長的人像與靜物攝影與藝術家交流,促成了這次展覽「Substance」(10月1至9日,JCCAC L0藝廊)。
自去年中開始,何耀燊走訪藝術村各個單位,最終為22位藝術家拍攝「環境肖像」(Environmental Portrait),更邀請部分被拍攝的藝術家利用相片進行二次創作,同時還拍攝了藝術村裏的古董印刷機,務求以最全面的方法為藝術村留紀錄。
創意對話
「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地方,同時也是向這班默默耕耘的藝術工作者致意。在香港不同角落,還有不少人為香港的藝術文化而努力。」近年回歸攝影世界的何耀燊,在數碼化時代,依然堅持用菲林拍攝,更自行在黑房沖曬,這次展覽從構思、拍攝,以至後期工作也是由他一個人,一手一腳完成。「我相信好的藝術作品必須經過時間沉澱,而菲林拍攝讓我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重拾攝影藝術的初衷。」
是次參與的22位藝術家來自不同藝術範圍,涵蓋不同世代,展示了本地藝術和創意文化的豐富面貌,包括雕塑家及珠寶設計師李紹忠、攝影師蕭偉恒、跨媒體藝術家李志文、畫家劉婉婷、動畫藝術家黃麗明、陶藝家及攝影師梁祖彝、水墨畫家及攝影師魚王、水墨畫家徐子雄、陶藝家鄭明輝、畫家John McArthur、紡織設計師Gale、畫家張浩強、多媒體藝術家Elizabeth Briel和廖家宜、畫家韓雁婷,玻璃藝術家黃國忠、印章雕刻家江凱勤、畫家劉兆聰和Justin Larkin與陳安之、多媒體藝術家楊小芳、時裝設計師陳仲輝、手雕麻雀工匠張誠忠與張凱欣。
校際大賽
另外,香港不少慈善基金對推動文化藝術不遺餘力,其中許善慈善基金繼上年生日卡設計比賽,今年再次舉辦大型比賽「校際我最喜愛非遺項目大賽」。希望鼓勵小學生認識國家及香港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引發小朋友對非遺項目的興趣,讓非遺項目代代相傳。
參賽要求:同學可以在20個中國或香港非遺項目中選擇或自訂最喜愛項目,描述該項目及喜歡它的原因。表述方式無限制,同學可以自由發揮創意,例如以真人口述形式介紹一個非遺項目及解釋喜愛該項目的原因,或是直接拍攝自己表演或製作一項非遺項目等均可被接納。
作品形式:文章或影片。初小組(小一至小三)文章不超過100字/短片不長過1分鐘;高小組(小四至小六)文章不超過150字/短片不長過1分半鐘。參賽次數不限。文章範本參考:https://www.xushan.org/。
參賽資格:全港小學生,費用全免,報名日期:即日至12月31日。獎品包括獎盃、獎狀,以及1500至1萬元書券及故宮文化博物館入場券等,此外還可參加抽獎。
參賽及提交作品方法,請填妥網上表格報名及上載參賽作品:https://forms.gle/r6mZXwaTz2ChaTc6A。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