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2日
9月22日,230年前今天,國民公會定為法蘭西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的元年開始。法國大革命,大家記得1789年7月14日攻入巴士底監獄,以此作標誌。其實,革命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9月22日是里程碑,怎麼知道的人少?
莫見笑,筆者預科History考獲B06,不知道,狀元也未必知道。香港的中學教育慣性:歷史事件離不開原因、經過、影響,只怪史海浩瀚,公開試通常考原因和影響(尤其原因),方便數points計分嘛,而所謂points毋須自行分析,靠死背雞精書列點就得,沒故事性的。例如法國大革命來到爆發位,即算教完,直接跳到教其影響,期間如何把帝后推上斷頭台、第一共和如何推出廢除一周七日的瘋狂曆法、各政黨如何互相殘殺等等,全盤省略,純為考試服務。所以歷史很精采,歷史科很枯燥,有志者建議別要選修,怕敗興。我畢業後自行找書看才弄清許多來龍去脈。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現時,DSE中西史已成最少學生報考的主科,市道更差了。
一剛一柔
廢除帝制,走向共和,乃近代發展共同大趨勢。法國大革命之所以重要,在於具代表性,揭櫫自由、平等、博愛綱領,理論上它還經歷極短暫的君主立憲時期,然後第一共和成立,1793處死法王路易十六,1804拿破崙稱帝,倒台,輾轉建第二共和,到拿破崙姪兒拿破崙三世稱帝又倒台,國民再建第三共和……可謂波折重重。與此同時,海峽彼岸的英國自1215大憲章運動(Magna Carta)削弱皇權,即開啟君主立憲,政局相對穩定。巴黎與倫敦,一剛一柔,激進與緩進,名副其實《雙城記》,兩種模式供世界參考。
英國之路的確漫漫,至今仍屬君主立憲國家,綿延八百年,屢次微調,並非永恒不變,雖然夠長,它可能還處於一個「過程」,時代巨輪愈推愈急,伊利沙伯二世在位已經有左派反對聲音,事頭婆以優雅和崇高人望鎮得住場面,查理斯三世私德稍遜,就難說了,最後會否總奔往共和終點呢?中間怎樣平穩過渡、善後,又將考驗不列顛政治智慧,那是壓箱本領。
大權旁落
另一矚目的君主立憲國家是日本。日本天皇萬世一系,不絕如縷,上溯大將軍源賴朝(1147–1199)在京都以外設立幕府,天皇早等同虛君,此後改朝換代體現於換幕府換將軍,大權旁落,天皇地位反而無人打主意,穩如泰山,到軍國主義崛起、二戰投降,推得一乾二淨,與英帝一樣,印證道家「柔者生,弱者存」哲理。
現行君主立憲甚至帝制的地方尚不少,民情各異,卻有條定律──永不回頭。嘗過共和滋味,儘管崎嶇艱辛,便不願回頭。強如拿破崙和民初袁世凱,倒行逆施,終必敗亡。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抗疫看診新模式 遙距視像診症服務 |
上一篇: | 堅持反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