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13日

王建芳醫生 微言芳談

新冠與遙距醫療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大眾的生活習慣都產生了不少轉變:上街的次數減少了、社交活動可免則免;網購、視像會議,全都變得日常。就連看醫生,也有巨大的改變。

以往「看醫生」,要親身去診所或醫院,見到醫生時,他們要問病史、做檢查,再安排做檢測,然後給予治療。但因應新冠疫情,患者需隔離之餘,其密切接觸者也要留在家中,有不少病患需要藥物治療,但又求助無門,遙距醫療的需求應運而生。

遙距醫療(Telemedicine),可說是結合了現代資訊科技和物流發展的產物。病人可以運用網上視像平台,與醫生聯繫後就安坐家中看醫生。在診症期間,醫生除了可以問症,了解病人的病徵、病史和身體狀況之外,更可以透過視像觀察病人實時的狀況。如果病人有一些簡單的檢測工具,例如血壓計、血氧機等,更可以即時在鏡頭前量度。之後,醫生就可以因應病人的狀況開藥。除了請親友來取藥之外,更可以選擇速遞送藥服務,不用擔心看了病但沒藥吃。

遙距醫療的好處,當然是省卻了病人離開住所的需要。對感染新冠病毒的病者來說,這樣既能減低他們因外出而引致更多的社區傳播,又可以提供多一個渠道求醫,對行動不便的長者幫助更大。但是,遙距醫療也有它不完善的地方:病人必須掌握如何使用視像通訊,年輕人當然毫無難度可言,但對可能連手機都沒有的長者來說,就有一定的困難。

兵荒馬亂

另外,在遙距診症的過程中,醫生不能接觸到病人的身體做檢查:用聽筒探聽病人的心跳和呼吸聲、伸手摸一下肚子,這些最基本動作,做遙距醫療診治時就欠奉,有可能影響到診斷的準繩度,也限制了遙距醫療只適用於一些較簡單的疾病和情況較穩定的病人。此外,好多人都擔心進行遙距醫療診斷時,如何能確保病人身份的真確性。因此,在遙距醫療剛面世時,建議只於舊有的、情況穩定的病人覆診時使用。

每一件事或東西會演變成一個潮流、會廣泛地被人使用,都必須有一個契機。新冠疫情和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的面世,就正正製造一個讓遙距醫療發展起來的空間。不單單是私營醫療機構,就連醫管局也推出遙距醫療應用程式配合送藥服務,為確診新冠患者提供診斷和治療。

今年2、3月時,正值新冠疫情第五波的高峰期,我工作的診所已有不少病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進行遙距醫療診斷,奈何當時私營醫療機構尚未有對付新冠病毒的藥物,只有私院的病人才能向醫管局借藥,而去看私家醫生,就只能得到支緩性治療。

確診的病人若要取得口服抗新冠病毒藥,要麼去醫管局的指定診所,要麼去公立醫院急症室,如果大家還記得,當時公立醫院正處於兵荒馬亂之際,人滿之患處處可見,指定診所也一籌難求。

紓解不安

自今年4月中,衞生署開始為已登記的私家醫生免費提供口服抗新冠病毒藥,情況就有所改善了。同時,經歷公院急症室淪陷、安老院舍大規模爆發,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輕症的個案就更多。在這情況之下,進行遙距醫療最適合不過。由於病人可以不用顧慮違反隔離令,在沒有地域限制之下,求診的意欲更高。而使用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的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要及早用藥,愈早用治療效果愈好。

如果因為預約不到指定診所,而耽誤了用藥的時機,就有可能增加患重症的風險。在我用遙距醫療診斷過的新冠患者當中,全數合乎指引的病人都願意服用口服抗新冠病毒藥,也很高興看到他們當中,不論是八十多歲的長者,還是免疫力低的癌症患者,都沒有一個人因為新冠病情惡化而需要入院。

就算是不符合服用抗新冠藥的病人,由於對感染新冠病毒後的處理感到一定的壓力,常常會不知所措;及早見過醫生聽取意見後,也可以看出他們心裏的不安和擔憂,立時紓解。以遙距醫療來對付新冠疫情,我的經驗認為是:「快」──讓合適的病人取得適合的藥;「靚」──治療效果理想;「正」──病人滿意。

撰文 : 王建芳醫生_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遙距醫療改變診症習慣,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