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3日
現在來牛津劍橋,會看到許多13至16歲的遊學團學生,聚在學院或博物館入口門前,脖子上戴着的掛繩寫着名字。許多亞洲國家因疫情所限,或者怕英國宿舍和班房回復正常,容易染疫,今年仍不能送子女往外地參加暑期班,所以絕少看到內地、香港及台灣的孩子。疫情前佔最大多數的西班牙、德國和美國學生回來了,但好像少了愛在街上叫囂的年輕一群。
英國的遊學團為期大約兩周至五周不等,從前由語文學校來辦,掛羊頭賣狗肉,學生來到大學城,卻跟頂尖大學沾不上邊,住的地方簡陋,師資和教學助理都是來賺外快的臨時工。近年大學終於看通了機遇,肥水不流別人田,於是差不多每個牛津學院也開放宿舍兼辦暑期班。學校安排一天下午參觀學院,另一天來回倫敦看國會、聖保羅大教堂等景點拍照,派一份作業紙給他們填充,或者到Stratford莎士比亞故居感受文化幽靈,浪費三四個小時車程,之後請他們在小班課堂用英語分享感受……我從前覺得甚為不值。可能是疫情改變了我,令我覺得十多歲的小孩子願意離開舒適的家到外國,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在短時間內認識朋友,遇上困難要自己負責,可算是勇敢和open-minded。
令我最想不通的是,英國被視為暑期遊學團的熱門地,鼓吹小孩子要學習獨立,深入本地文化和增進英語能力,我卻沒聽說過英國的中小學生往外國遊學。這應該不只是金錢的考慮,更是英國人對放假的意識,認為要無拘無束地玩,年輕人則要開始做暑期工賺取大學學費,他們可能就是serve遊學團同輩的服務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日本人的貓 |
上一篇: | 當然啊,爸爸也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