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蘇格拉底跟孔子一樣,述而不作。孔子還刪訂《詩經》和《春秋》,蘇格拉底卻沒有留下隻字。他以思想家和雄辯家的形象,「現身」柏拉圖的著作中。以《米諾篇》為例,究竟書中的理論有多少是蘇格拉底的看法?有多少是柏拉圖的看法?無法稽考。
《米諾篇》重要論證之一是「人皆求善」。孟子主張性善,荀子倡性惡,告子性無善惡,蘇格拉底卻繞過這個問題而提出:人性是善是惡皆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求善不求惡。蘇格拉底用邏輯的「刪除法」論證其主張。近二千年後,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破案,亦是用此法。
首先,蘇格拉底將人分成兩類,一類是求善者和行善者,應驗了「人皆求善」。另一類是作惡者,例如欺凌弱小者、性騷擾異性者……等等。作惡者可進一步分為甲、乙兩類。甲類是「不知所作是惡而為之」者。這類人可再細分為兩種,一種誤以為自己所做的是善,結果好心做壞事;另一種則不知所做是惡。兩者都因無知而累事,內心並非真正求惡,應歸入「人皆求善」。
乙類是「明知是惡仍為之」者。他們深知欺凌弱小不對,卻依然為之。何以故?因作惡對自己有「利」也。此「利」可指金錢、美色、權、名或其他慾望,包括取樂、滿足個人的虐待狂等等。蘇格拉底認為,這類見利忘義,為滿足私慾而損人利己者,只是目光如豆,欠缺遠見,將當前之「利」看作「善」,屬思想錯誤,仍可歸入「人皆求善」。
那有沒有作惡無利可圖,作惡既不會令自己更開心快活,而純為作惡而作惡的人呢?蘇格拉底認為現實中沒有這種人。根據此邏輯推理,的確是「人皆求善」。相信本欄的讀者不會同意這個講法,但蘇格拉底錯在哪裏?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