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
閉館4個月了,劇場重開後,我現場看的第一齣戲,感覺有點唏噓。
3天不練手頭生,3天不念口頭生。梨園訣諺強調久久為功的重要:「一天不練自己知,兩天不練對手知,3天不練觀眾知。」舞台是一面誠實鏡子,演員生疏了功藝,都從這面鏡子「洩露」出來,輕者顯出功力減弱,甚者則出現紕漏。
大環境變
個子不高大,武場戲應工,這回由詹浩鋒扮演哪吒,正合人選,很期待。
粵劇營運創新會主辦,龍駒粵劇團製作《哪吒》,全劇主體自然放在哪吒身上。詹浩鋒肢體翻騰的毯子功,比舞弄兵器的把子功來得較有信心和穩定。
哪吒在東海洗澡戲水,與龍王三太子(沈柏銓飾)發生摩擦。哪吒打死龍王太子,把龍筋抽了出來,打算回家給母親調理身體。他滾動長綢帶,一時翻高飄舞,一時平掃抖動,象徵耍弄手上龍筋,是傳統的神話哪吒鬧海戲。演員的手勢、姿勢,要配合洋洋得意的表情,才算突出頑童的跳脫個性。
「乾坤圈」是小哪吒隨身法寶。但見演員小心翼翼扔擲這兵器,怕失手卻又真的失手,錯過了捕捉俏皮小子的瀟灑神氣。舞台上以脫手北派開打,表現激烈混戰的格鬥場面。中間主角是「上把」,敵方「下把」群眾拋出錘子武器,哪吒運用拍、踢、挑、頂等方法擋回去,以示劇中人威武且機靈的嬉鬧本領。
「打出手」技術非常講究雙方投擲與收接的默契,默契則來自足夠排練。當晚表演錘技每一個動作,觀眾不自覺地擔憂主角沒有把握好而再次失手。這樣,縱使程式終於完成,也不見得教人賞心悅目。
演到石磯娘娘(陳嘉鳴飾)嘲弄哪吒,插科打諢說一句「好耐冇唱咧」,看似開玩笑的,卻又何嘗不是一語中的的殘酷事實。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是技能反覆練習的老話。可是年來限聚令緊縮嚴管,練功場所關閉,改變了演員正常操練的大環境。唱念做打功夫,少練不練只會「回功」。演員若無法堅毅自強,應付這場生活環境軌跡衝擊,不進則退,實在令人唏噓。
童心不再
戲裏的哪吒不算什麼小英雄,不過是一個成人世界認為專生事端、給父母製造麻煩的搗蛋壞孩子。他挑斷龍三太子的筋,給母親治病,這行為怎樣也說不過去。他無意間用震天箭射死石磯的徒兒,是好勝貪玩。他無視天高地厚,但並非狡猾詭詐。
事情驚動天庭下令問罪,哪吒願意為自己闖下的禍承擔責任,接受懲罰。為免累及父母,削骨還父,割肉還母,當場自盡,是他自己的決意,償還父精母血的骨肉恩情。
太乙真人(溫玉瑜飾)救了徒兒哪吒,以蓮花蓮藕,為他重塑新的人形肉身。死而再生的哪吒,修煉得比前神通廣大,更改變了他人生發展的軌跡。
故事發展下去,石磯設詭計使李靖(廖國森飾)、哪吒父子決裂,最後,哪吒奉天帝旨,回家助父平戰亂,步入成人眼中世道,肩負匡正朝綱重責,討伐暴君,成為遠古周朝建制底下的功臣。
接受時代社會要求,體現父執輩對孩子的道德教化,哪吒不再叛逆,變成規行矩步的「大人」,這會否令人特別懷念他曾經有過的童心?這張成長軌跡圖表,孰好孰壞?細想難有定論,能不唏噓?
撰文 : 張敏慧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時光倒流20年 回顧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發展 |
上一篇: | 食指大動殺人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