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
「臣必報君恩,子當承父業。」報答君王厚恩,繼承父親產業,屬於天經地義的事,酒筵上賓客同聲讚賞賀壽對聯寫得好。秀才文必正嚴正警告,這副對聯大逆不道,若不加修訂,恐怕連累主人家無端負上欺君罪名。
以上粵劇《雙珠鳳》的文必正,並沒有誇張恐嚇,這的確反映了中國古代牢不可破的倫常綱紀。
文秀才指出,臣在君前,子先父後,是五倫顛倒。對聯該改寫成「君恩臣必報,父業子當承」。那麼,君臣父子才尊卑有序,不逆不悖。
君恩臣報 父業子承
思想上的管制,縱使不連結到政治敏感度,民間同樣有共識,臣在君上,子在父前,始終是大不敬。
歷史教訓我們,古帝皇制度之下,慎言是福,妄語招禍。筆訟與文字獄的案件司空見慣,一個不小心,用錯字就極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雙珠鳳》編劇唐滌生不過是借用民間流傳故事,作為戲文的小插曲。
戲曲就是這樣,通過角色人物、情境設置,以及戲劇元素,趣味性地引入舊社會重視的綱常觀念,這比平常上課讀書,更具宣傳效用。
然而,今天這個講究人權、平等的時代,觀眾還接受這種老掉牙的思維嗎?就不如當作看一齣輕鬆劇,認識一些中國傳統倫理知識吧。
觀燈隨喜 許願祈福
粵版《雙珠鳳》改編自同名的明清章回小說,刪掉小說中捲入一夫多妻情節枝蔓。集中演明代才子文必正,偶遇吏部霍天官女兒定金,互生愛慕之情,戲份放在男女主角與丫鬟秋華身上。
上述對聯小段落,就在必正為了親近小姐,賣身霍府做書僮,在壽宴上顯露聰穎與才華,取得機會與小姐樓台相會,發展到兩人私訂終身的曲折愛情故事。
唐滌生先生為麗聲劇團編撰這齣《雙珠鳳》,約半年後又完成仙鳳鳴劇團的《紫釵記》,都是1957年作品,同樣描述在節日遊玩中失釵、拾釵、尋釵、還釵的才子佳人美談,但兩劇結構情理,筆觸深度則大不相同。本文不是要比較兩劇區別,而是抽取同一小節的風俗史來談談。
其實中國古代女子並不是完全足不出戶。唐代以來,風氣就很開放,鬧元宵,逛廟會,民間士人庶民,不分主僕,不論貴賤,不管男女,走出宅院,在大街,在寺廟,觀燈隨喜,許願祈福。到處火樹銀花,夜如白晝,正好給男女提供邂逅機遇,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為編劇者提供不少創作靈感,《雙珠鳳》、《紫釵記》不過是其中一兩個浪漫故事的片段。
古文學作品就這樣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燈明如晝,士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可見熱鬧情景。戲曲經常把相沿民俗風情呈現舞台,讓觀眾不自覺中知道,原來古代女仔也可逛夜街。
早前八和新秀演《雙珠鳳》,關凱珊的文必正遊庵,梁心怡的霍定金小姐與梁非同的侍婢秋華進香,丫鬟尋找小姐遊園撲蝶時失落的鳳釵,然後是才子還釵。三人身段動作非常有默契,相信是總監新劍郎指導全劇排戲外,演員曾經個別「私排」設計得來的動態美構圖。
眾演員都努力認真,奈何情節只求成全皆大歡喜格局,犯駁處甚多。橋段不作修訂改良,反正老觀眾得到心情愉悅,又能從中汲取世態民風,添些文化知識就滿足了。
撰文 : 張敏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