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
DSE完結。讀到書的人,以前叫「書蟲」,現在叫「學霸」。兩者看似同義詞,細思之下大有分別。背後反映文化、經濟和價值觀變遷,滄海桑田,究竟算進步抑或退步?
書蟲,聯想可憐蟲,含貶意。你說怎可能?自古豈非尊重士子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正因為幾十年前學額少,生活匱乏,許多人自幼輟學謀生,對知識分子敬畏之餘,同時暗暗妒忌和嘲諷,以平衡心理。況且考大學根本太難,書蟲以此為目標,不代表考到,十載寒窗repeat再repeat,影視形象總是一副厚疊疊千度近視眼鏡、不通世務的呆蛋模樣。對比起主角,往往雖讀書不成,偏活潑俊俏,有情有義,終憑頭腦靈活創一番事業。那時代歌頌街頭智慧,一廂情願撫平普遍低學歷觀眾的遺憾。事實上亦機遇處處,不必盡靠一紙文憑,向上游空間廣闊。書蟲只合蛀書啃書,反陷讀死書之譏。
學霸呢?顧名思義霸氣,財大氣粗。免費教育、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Grant Loan)興辦以來,因家貧失學成絕響,怎麼財力仍與讀書掛鈎?朋友,延伸十二年免費教育乃自2008年的事,已經不稀罕,潮流興直資學校、國際學校。政府提供不收費的官津,家長和學生卻死命擠入收費的直資,大部分名校都轉了直資。歷史循環,香港像回到昔日有錢才有(好)書讀的舊社會。
學位貶值
循免費途徑考上大學固然可以,大學亦擴額了,學士學位由天子門生美譽貶值至基本學歷而已,碩士博士一級級通貨膨脹。2016一項調查顯示,來自清貧家庭的大學生比例十年來竟下跌一成半,目前情況相信愈差──為何Grant Loan未能構築保護網?
大幅擴額,大市環境又差,僧多粥少,畢業=待業,過往憑讀書脫貧的希望收窄,降低窮家子弟升學意願,不如早些投身工作幫補家計。5**狀元坦認靠補習,名師補習所費不菲。入大學容易了,要拚就拚神科,香港排名滑落,外國名牌月亮特別圓,你數得出十大如哈佛、耶魯、史丹福……一間間學費超貴。勤工儉學?別儍了,粵語長片嗎?不是不可能,萬中無一。我意思是,在成績條件相近下,富學生比窮學生遠遠佔優。真正普及教育並沒實現,甚至倒退了。
金錢遊戲
查學霸一詞源於內地,內地對負笈海外的意欲更強、難度更高,遂成權貴禁臠,帶個霸字。難道商/星二代基因較佳?相傳不少請槍寫論文、交功課,赤裸裸的金錢遊戲,方是學霸另一重意思。
書蟲到學霸,別到惡霸便好。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