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填詞名家翁慧韻女士(1950-2022)日前在加拿大病逝,其代表作《風雨念香江》撇開宗教元素,依然使人感動不已,今日誦之,倍覺滄海桑田,忍不住抄錄兩段。
在這裏天天享繁榮
試問從前誰會預測
靜悄悄三兩破漁船
勤勞地做工不計雨或晴
努力共抵擋風雨再來臨
不怕雷鳴搖撼四方
願到處擁戴真與美
祈求天國遍植心裏
言歸正傳,翁慧韻乃「齊唱新歌」文字大將(演唱則主力曾路得)。「齊唱新歌」系列創辦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特色以現代化曲詞,迎合新世代基督徒。簡單講,「齊唱新歌」的詞啱音(協律),在此之前大多數聖詩唔啱音。
習非成是
你懂的,即把「主」唱成「豬」、「聖善夜」唱成「升仙夜」,連帶教會學校的校歌往往唔啱音。ViuTV劇集《反起跑線聯盟》描繪幼稚園生活,片頭曲也玩嘢把「我」唱成「鵝」。
諗深一層,為何容忍唔啱音?我請教吾友潘源良,他除了填流行曲馳名,年輕時曾參與過「齊唱新歌」。潘說:「早期傳教士來華,學識中文譯寫聖詩已經不容易,欠聲調觀念,就變這樣,反而成了規矩。」有道理,粵語講究聲調,聲母韻母一樣而聲調各異,會不同字,像:我與鵝、主與豬。外語沒聲調之分,傳教士不自覺有問題,影響所及,懂粵語的徒子徒孫奉行如儀,何樂而不為?填詞不用啱音,一日填十首都得啦。習慣是很可怕的事,因循怠惰,不思進取。當初「齊唱新歌」遭保守派教友嫌不夠莊重、太似Cantopop。難明怎麼啱音等於媚俗,甚至至今未獲完全接受。
習慣如此,迴避改變。
元朝雜劇厲害吧,文學傑作,但它有些古怪規矩:每折(場)只許正末(男主角)或正旦(女主角)獨唱,其他角色只許念對白。而唱者必須先白後唱,不許唱說夾雜──你說奇不奇?生旦對唱、群星合唱、唱說夾雜、梅花間竹,才熱鬧,理所當然,這麼簡單一點即明,元曲劇作大師如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皆天才橫溢,無理由想不出此種種變通啊!偏偏,他們就是想不出!
古怪規矩
傳統嘛,中國人尊師重道、安土重遷,做開一味照本宣科,怕被指離經叛道,賢如大師們尚不能免。直到明朝傳奇(戲曲統稱),上述限制陸續打破,遂大放異彩,成就更上一層樓,真箇漫長革命。
呆板的元曲體制、唔啱音的聖詩,例子俯拾皆是。回頭看,你笑前人笨蛋,但置身當時,恐怕也跟大隊。
第一位吃螃蟹的人是勇者。靈機一觸,足以牽動世界。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