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
本欄原意以推薦電影為主,買票入戲院消耗金錢和限時限刻,要「思前」考慮清楚和「賞後」分享心得。
但串流平台興起,也屬選擇性消費,值得評介。然而,疫情留家多了,需求龐大,網上免費產品不乏滄海遺珠,今次介紹的日劇《勿說是推理》,逢月九富士電視台播,黃Viu隔天配上字幕有得睇,近乎港日同步,連環短篇,至今未完。
首先吐槽:男主角菅田將暉擔綱過巨片《阿基米德大戰》,大明星啊,本劇在日本亦收視報捷,怎麼不排在ViuTV 99台呢?排在黃Viu會有幾多觀眾錯過呢?於是我明白,喜歡日劇如吾輩往往已屆中年,針對新世代口味,有理無理播套韓劇(現時《上流戰爭》)更穩陣,潮流果然轉向了。
其次解解何謂「月九」,即周一(日語:月曜日)晚上9時,通常偵探懸疑。這種「星期美點」式排陣,七十年代TVB曾經採用,容許較多元題材並存。現今口味碎片化(Fragmentation),香港各電視台不妨重新試試?
劇名《勿說是推理》,欲蓋彌彰,其實還是環繞推理吧,那便說來話長了。許多人未搞清,推理有遊戲規則的,歷代前賢創造了密室、不在場證明、敍述性陷阱等名堂,約定俗成,雖然未必符合刑事偵緝實務,但擁躉們玩燒腦玩得樂不可支。
日本是推理文化大國,國民耳熟能詳,具備條件從基本步上變出新意和顛覆,即所謂「反推理推理」。本劇由同名漫畫改編,作者田村由美,我沒讀過,心存疑慮。非關性別歧視,女作家感性細膩,長於言情,邏輯恐難免稍遜(天后Agatha Christie例外),被譽為「松本清張女兒」的宮部美幸亦偶犯此毛病。訴諸「勿說是推理」語意曖昧,彷彿戴定頭盔──先旨聲明不必守規矩,卻又沾沾光。
我不是說非本格推理便毫無足取,而是當你滿以為來一場公平競技,對方忽爾搬龍門,用倫理代替推理,中伏,會很無癮的。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開機)。
故事徐徐展開,我終於領悟,對日劇的喜愛的確是中年情懷。菅田將暉雖然飾演聰明大學生,但心境成熟,參透世情,自認「啃老族」(靠父母供養),獨居斗室,終日無所事事,懷才不遇,反映日本社會蕭條困局。背景設定的小城市觸目一片冷冷清清,居民生活儉樸淡如水,連作為主場的警署亦寥落得人丁單薄。整體氣氛如此,難怪大眾投向華麗韓風。
吾輩自幼哈日走來,一半感情分,一半也因年齡恰恰適合細味這份深沉。
首集即安排大學生捲入兇殺案,認識了諸位探員尤其女主角伊藤沙莉,當然迅即洗脫嫌疑兼查明真相啦,並成為警署的外援常客。
臨尾,菅田將暉誤登上被脅持的公車,引出第二集第二案,第二案又牽扯到第三集餘波未了,故謂之連環短篇。至於我最關心的推理部分,坦白講,無論創意和完成度皆不盡達標,菅田將暉化身哲學家,說教式地戳破兇手癥結,初看頗新鮮,漸漸就厭煩,顯得黔驢技窮。例如,脅持者逼乘客各講一段心理陰影,菅田竟由此判斷真兇誰屬!想想都知道僅算間接線索吧,遂唯靠真兇慚愧自白,果然「勿說是推理」。
表達技巧「返璞歸真」到一地步,有時活像問答比賽般,非常生硬。為求不斷出現解謎情節,不斷出現專門設立難題考驗主角的怪咖,最後便傻呼呼束手就擒。
我甚至懷疑,原著者和製作團隊究竟懂不懂──畫面明明交代主角見到某甲和某乙在對談,並非夢中並非回憶,清清楚楚的,「畫面=全知角度」是常識吧,轉頭破案時主角卻踢爆某甲:「其實某乙一早被你殺掉,只不過你幻想某乙沒死,我一直見到你自言自語。」然後一邊追補一段某甲對着空氣說話──天呀,那就不單違反推理公平原則,根本違反鏡頭敘事基本原則,當觀眾笨蛋,侮辱觀眾智慧。
批評得這麼重,為啥我仍推介呢?一來,全劇未完,幾條伏線鋪排不俗,我期待它交出滿意結局。二來,劇集呈現的蒼涼、偵探和犯人們的異色、劇本似乎故意的粗拙,在在折射日本泡沫經濟幻滅的荒謬感。你話我偏袒日劇也罷,因為,香港同樣由盛轉衰,同病相憐。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