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4日
上兩星期本欄表達〈書面語迷思〉。困惑歸困惑,筆者對統一使用白話文一向支持。離開最大公因數,無法與內地、台灣及海外華人接軌,行不得遠。近年,香港本土意識抬頭,連青年文學獎也增設粵語小說類別,其實古老當時興,我是山人(1916-1974)之流一早用廣府話寫洪熙官、方世玉武俠故事,比較粗糙,難配稱文學。
滿紙口字偏旁,不見得生動了,倒構成閱讀障礙。中文打字,一般「咁」、「咗」、「嘢」能顯示,但要全面口語化,即使你部機設定可以,擔心對方畫面會變成亂碼啊。嘩眾取寵的學究們煞有介事尋覓「俹簁」、「搋澄鋹」、「眼眧眧」等聲稱正字,力求每一粵語字詞寫得出,寫得出真讀得明嗎?結果須另加註腳,徒然愈令Z世代視中文如洪水怪獸,弄巧反拙。
古老當時興
我Facebook盡量白話文,與五湖四海交流。Facebook的香港政府新聞網食錯藥,帶頭玩廣東話文體,重大消息竟靠高官所指的方言來發布,中央怎知特區有否搗鬼?毫不政治正確!以為這樣等於親民?唯一解釋是管理員貪方便。
港產片近來流行廣東話字幕,同樣古老當時興,東方荷里活衝出國際不彈此調,如今大概反正市場萎縮,索性討好本土憤青。頭腦清醒就明白:字幕原意輔助外省或失聰人士,既然聽不懂廣東話豈看懂廣東話?根本多餘。
我們知道廣東話源遠流長,朗誦古詩詞符合格律,母語日常交談更天經地義,行文偶一為之亦可,主力還請用五四運動發展下來的白話文吧。
你不服氣?自古開發了一套獨立於各地口語的文體,叫文言文,比較公平。文言文很早脫離口語,並非五四前夕全國開口便之乎者也而一夜之間戒掉,想想也知不可能。文言文純粹寫文章,因為科舉、公文規定用它,利害攸關,大江南北讀書人都要學習,遂成全國書面溝通工具。上世紀初,民國肇建,氣象一新,胡適等學者嫌文言文不利普及教育,發起以北京話為本的新全國書面溝通工具──白話文運動。
有人埋怨:民國由孫中山建立,孫先生廣東人,當年投票支持以粵語為白話文之本就好了。無辦法,北京作為元明清近世政治中心,北京話已等同「官話」,撇開文言文,《紅樓夢》等優秀古典小說也用接近北京話寫成,最具備當選條件。
我手寫我口
公平地講,地道京片子亦非百分百等同白話文,任何籍貫或多或少要調節適應,猶如當初文言文,沒完全「我手寫我口」的,只是廣東人適應較難,卻並非辦不到,過往我們都大致能寫,反而近年因情害意,倒行逆施,畫地自限。
文言文憑科舉通行逾千年。今天,考公開試交白話文,可憐小朋友受口語式文字耳濡目染,回到學校又得轉換頻道,精神分裂。為下一代、為功利着想,總應該跟大中華大隊。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