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中國的經典,好就好在言簡意賅。弊亦弊在言簡意賅,欠明朗清晰。意思曖昧,難以定奪那才是原文真正的意思。若是聖人(例如孔子)之語,後學不敢反對,唯有假借詮釋,使聖人之意符合自己的想法,因而經常發生爭論。
禮記《大學》篇是漢朝人假託聖人之意寫成,難免有爭論。《大學》開首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寥寥十六字,至少有兩處引起爭議。首先是「明明德」。《周書.康誥》已有「明德」二字,亦云「克明德」。克者,能夠也;明者,明白也、彰顯也。「克明德」者,能夠明白和彰顯「德」也!此「德」指君王之德。用現今的話說,就是保天下不受外敵內亂破壞社會秩序,以及百姓有穩定、安樂的生活。
《尚書.堯典》亦有「克明峻德」之語,只是在「克明德」中加個「峻」字。「克明」是君王修養德行,即儒家日後說的「內聖」。一般百姓修養好,做個堂堂正正的人,已經足夠。君王則「克明」之餘尚要實踐,若只得個「講」字,亦是枉然。不少國家的領導人和總統候選人,滿口大道理,無懈可擊,卻無法實踐諾言。《堯典》強調:君王自己廉潔正直還不足夠,尚要「教化」官員百姓廉潔正直。這才是「峻德」。德既可明德、有德,相反則是失德、喪德,卻沒有明德、暗德之分,何以《大學》要在明德前面加多一個明字,成「明明德」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就算多此一舉,仍屬小事。《大學》中「親民」是否誤寫?卻引起幾百年的爭論。朱熹將《大學》從《禮記》抽出來,獨立成篇。在《四書集註》中引用程頤的詮釋,云:「親,當作新。」親、新兩字相差甚遠,寫錯機會大不大呢?(上)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