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1日

馬揮 人云我云

文化與文明

十九世紀末,歐洲人意氣風發,認為前景一片光明。殊不知一些有識之士已洞見危機迫在眉睫。一戰結束後,悲觀情緒瀰漫歐洲。史賓格勒於1918至1922年出版《西方的沒落》,「暴得大名」。其實,此書寫於一戰之前。史賓格勒反對歷史是直線進步的。他將文化比喻為人的身體,文明比喻為靈魂。身體逃不過衰老病歿,國家、文化亦然,躲不過盛衰的循環。強如羅馬帝國、法國、西班牙、荷蘭、英國……等等,總有衰落至消亡的一天。不會死亡的是文明,雅典只餘下小城,羅馬帝國成廢墟,但古希臘、羅馬帝國文明仍在。無他,文明是精神的,文化是物質的。物質會消滅,精神、靈魂卻不滅呀!

1934至1961年,湯恩比出版《歷史研究》,繼承了史賓格勒的歷史觀之餘,進一步認為:文明和文化一樣,既有生成、發展,也有危機,最終解體。湯恩比在其巨著中縷述了19至21個文明的盛衰史。話雖如此,有人類一天,就必然有文化。現代人既然有文化,自然有文明。在二十世紀,依然存在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及東方文明這四大文明,遑論其他較少數種族的文明。

現今,西方雖強,但已不像十九世紀般稱霸(稱雄?)天下,反而史賓格勒和湯恩比的史觀已衰落至奄奄一息了,歷史學家不重視,一般人更罕有讀他倆厚過磚頭的著作。然而,受他倆的影響,民國時代不少學者曾熱切的討論「中國文化會否隨中國而亡」。傳統儒家認為:國可亡,文化不可亡。《論語.八佾》篇中,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有君」,意思是有君主,有君主等於強大。全句的意思是,縱使夷狄強大而沒有儒家的禮義文化,還不如「亡」國「亡」君,而保存了儒家禮義文化的諸夏。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