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3日
一如新秀歌唱大賽,香港小姐選舉亦是我輩的集體回憶。雙雙是早熟神童(一定係),隱約還記得第一屆孫泳恩當選冠軍那幕,然後張文瑛、張瑪莉、林良蕙都歷歷在目。見證着泳衣款式由保守的一件頭平腳,發展到後來驚心動魄的三點式,除了反映當代女士的泳衣選擇外,自然也因收視考慮。記得第一次看見港姐穿三點式,年輕的我眉頭皺了。
印象中所謂問答環節都發生在泳裝環節,為什麼?大概不難得出兩個結論:第一,主辦單位認為觀眾想穿得少的參選者站在台上久一些;第二,主辦單位認為要考佳麗的才智,最好把她們放在最不自然、最無助的狀態,即是當女人穿得最少的時候。細心想想,當中消費女性考量,暴露無遺。
別以為這種事只出現在把女性預設成「被觀賞者」的選美活動,令人震驚的是,這種變態思維,甚至仍存在於運動項目。
今年7月,挪威女子沙灘手球隊在歐洲錦標賽,拒絕穿着比堅尼出賽而受罰。事件引起關注,挪威隊的反比堅尼行動得到北歐多國,包括瑞典、丹麥、芬蘭、冰島的聲援,聯名向國際手球協會提出抗議,認為服裝規定不符合平等原則。再對沒有了,比賽嘛,體育精神嘛,為什麼不是穿上令球員最舒服最能發揮的服飾,而是穿上旨在取悅某些人的比堅尼?
經過多番討論,國際手球協會在10月公布了新的服裝規定,移除比堅尼限制,女性球員從此可穿着緊身短褲出賽。
不是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大家就記着吧,要世界進步,遇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 還是要發聲的。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