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
港人向來生活艱難,在香港做運動員就難上加難,一來要面對升學壓力,二來怕被踢出精英運動行列,三來更要為緊絀的資源爭崩頭。獎牌有價,青春無價,運動員窮一生努力爭取佳績,不是人人都可以穿金戴銀,但每個港隊代表的都值得700萬人尊重、喝采。
第十四屆陝西全運會曲終人散,港隊憑單車隊的李慧詩和李思穎雙「鳳」出海,克服種種不利的客觀環境,仍能拿到2金5銅,圓滿謝幕,迎接粵、港、澳承辦的2025年全運會。自九七回歸後,香港第7次參加全運會,今屆乘東京奧運取得「史上最強」佳績出擊,派出169人參與18個項目,即使總成績遜於上屆的2金7銀7銅,但與前一屆的1金3銀3銅不相伯仲,符合預期。
最後一個比賽日,20歲新秀李思穎爆出「彩蛋」,在公路單車個人賽封后,也是港隊在女子公路單車歷史性的首面金牌。「最後階段自己怎麼贏都不知道,現在還沒反應過來,這面金牌是屬於我們全隊人。」小妮子在之前的場地單車全能賽排名第4,與獎牌擦肩而過,殊不知好戲在後頭,站在頒獎台時不失稚氣,並謙虛地把功勞歸於隊友。
煞科爆彩蛋
就如環法單車一樣,公路單車賽講求團隊合作,有開路、掩護、衝刺等不同角色,同場就有楊倩玉、梁寶儀、逄瑤等5名隊友互相扶持,其中3人更在之前的團體計時賽炒車受傷,但為了這場大戰還是兩肋插刀。「以她的速度、能力,不單是贏得這次全運,未來甚至能夠贏得更高級別的比賽。」總教練沈金康開金口盛讚李思穎前程錦繡,到底會不會是下一個李慧詩呢?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挾東奧銅牌轉戰全運,爭先賽順風順水,以全勝姿態摘下金牌,加上之後在凱林賽奪季,總計4次全運之旅獲得2金3銅,總成績僅次本地單車傳奇黃金寶。單車隊一直是香港在全運會的食糊武器,今屆亦由他們打開獎牌之門,梁嘉儒在場地單車男子全能賽炒車後負傷上陣,帶銅而歸,賽後喜極而泣,場面動人。
今屆港隊另一主戰場是劍擊,小甜心江旻憓不負所託,季軍戰「以弱勝強」,打敗奧運金牌得主孫一文, 首戰全運就刺中銅牌。花劍隊賽前頭頭碰着黑,除了東奧冠軍張家朗因傷退出,團隊前往天津時先後遇上惡劣天氣、交通改路等情況,花了20小時才抵達當地,但仍在團體賽憑張小倫、楊子加、蔡俊彥三劍齊發,獲得季軍。
體育有貢獻
記得前特首的「體育界無經濟貢獻論」,彷彿小城與體育存在違和感,也突顯香港運動員要逆境求存,如東奧羽毛球代表謝影雪反映過體院物理治療師嚴重不足,張小倫剛轉全職時頭兩年月薪不足3000元等。「體院只看獎牌,對運動員來說很氣餒。」特首林鄭月娥周日到全運會選手村探訪,香港欄后呂麗瑤鼓起勇氣「告狀」。
原來,香港田徑隊約200人,僅得兩名全職教練,跳遠王子陳銘泰附和道:「跳遠每場約20、30個對手,但馬拉松有成百幾人,體院同樣要求頭8名為準則,比率完全不同。」特首保持一貫作風,形容「難以做到絕對公平」,又笑言「你們不說,我以為現在教練都幾好」,官員果然會講說話。
記得電影《牧師的最後誘惑》探討教宗上的無解命題──神為何沉默,而新一代本地運動員不必封神,只要繼續敢於發聲,相信會有更多公眾聽到你們的聲音。東奧和全運相繼結束,普羅大眾唯一能做的是,別讓體育熱潮冷下去,借用張小倫的金句:「不是因為我見到希望才去堅持,是因為堅持才會有希望。」其實,體育有多大貢獻,已展露在市民的笑臉上。
撰文 : 咖哩略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歐洲三大聯賽積分榜 |
上一篇: | 中國會懷舊「老靈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