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殘奧開幕,香港人又可為24位香港殘奧運動員打氣,根據蘇樺偉事跡改編的《媽媽的神奇小子》票房亦大收,實是可喜可賀。
港片多年來均有不少殘疾人士題材,尤其動作武俠片,打造了不少殘俠。最早的應是張徹1967年名作《獨臂刀》,王羽演因被陷害而失掉右臂的方剛,苦練「左手圖譜」成殘俠,突破了一般動作片套路,大受歡迎,也是邵氏首部過百萬票房之作,亦奠定了張徹動作導演地位。
後來盲俠勝新太郎來港,跟嘉禾合作拍成《獨臂刀大戰盲俠》,港日兩大殘俠對決,港日同時上映。獨臂刀無疑是編劇倪匡受金庸的楊過斷臂啟發,挪入戲中,港片中三度拍過《神雕》,謝賢、傅聲及張國榮皆演過這斷臂殘俠。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周潤發的Mark哥瘸腿形象深入民心,也是借用了《獨臂刀》谷底反彈的英雄公式。徐克在九十年代重拍《獨臂刀》成《刀》,另起爐灶作了全新演繹,港片動作片的殘俠亦戛然而止。
八十年代取而代之是社會寫實的關注,1986年劉青雲初踏銀幕,姜大衛執導《聽不到的說話》,馬斯晨的聾啞扒手集團,聾啞人士的手語才首現港片,聾啞盲才逐漸在港片出現。
韋家輝最愛寫盲人,他的《再生號》,主角劉青雲因車禍失去家人及視力,造就了充滿哲思的天問式奇異電影;後來,他寫出《盲探》,將「心盲無明」的主題以喜劇偵探來發揮。
這直至《淪落人》及《媽媽的神奇小子》,殘障人士生活才真箇成了港片的寫實題材。香港觀眾才接受,他們均是社會一員,傷健一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環保新潮:釹磁撈鐵 |
上一篇: | 係,世界很險惡,請小心啲,以及如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