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5日
甫進入位於沙田的文化博物館展覽廳,迎面大熒幕播出了MIRROR的MV,即時呆住了,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門外明明寫着「瞧潮香港60+」嘛,真箇潮得厲害啊!再盯緊大熒幕一會,Mark哥、寧采臣、梅艷芳和哥哥的片段才閃出……60年的香港流行文化,究竟如何展出呢?
這個「60+」指的是二次大戰後至現在,噢,也難怪連MIRROR都扯進來了,真箇巨細無遺。場刊上寫着「香港位處華南之端,漸漸成為中西滙聚、百花齊放的國際都會……香港流行文人的傳奇故事,可追溯自戰後嬰兒潮和經濟起飛所引發的無窮創意」。
整個文化博物館二樓的北廳,化身成一道歷史的遊園,觀眾從門口色彩斑斕的裝飾裏,已可感受那份濃郁而駁雜的氣息,畢竟,六十年細說從頭,流行文化更少人去研究整理,真是不知如何說起。
分門別類
從布局去看,沿着展覽廳一直走,你可清晰地看到,粵劇戲曲、歐西和國語流行曲、電台、電影、廣東流行音樂、電視和千禧後的次文化等等,分門別類,它們是不同面鏡子,照出了六十年來的社會變遷,人的口味和思想,從流行文化媒體中反映出來。
戰後香港在五十年代初,屬難民社會,大量北方的演藝界人士南來,廣東粵劇戲曲成了當時大眾娛樂,展覽以劇場和粵劇的發揚光大起始,由神功戲到粵劇到戲曲電影到唱片等,一連串地標示了粵劇與流行文化合流過程。最重要是,伶人老倌走上大銀幕,不只唱戲還演起戲來,帶動了嶺南文化再轉型及落地生根。這於是有了任白和唐滌生的戲寶,再在李鐵導演手上變成《紫釵記》、《蝶影紅梨記》等。
這間接令粵語流行曲冒起,至六十年代,粵語片改朝換代,一眾新星冒起,如謝賢、胡楓、曾江、陳寶珠、蕭芳芳等,令青春片、歌舞片及反映社會現況的寫實題材等陸續出現,這次展覽,便展出了蕭芳芳在六十年代電影中穿過的迷你裙,可見年輕觀眾口味,總是佔主導。其中的歌舞片,更成為粵語流行曲的重要先驅。
另一方面,二戰後大量上海文藝界人士南來,形成另一股流行文化的新力量,它以國語電影為載體,像上海聯華的費穆,南來的易文等,後來在陸運濤創立的電懋中擔任導演,帶來了大量的優質國語電影,如葛蘭主演的《曼波女郎》(1957),王天林執導的《野玫瑰之戀》(1960),張愛玲編劇岳楓導演《情場如戰場》(1957)。國語電影也帶來了國語流行曲,如電影《不了情》(1961)的主題曲由顧媚主唱,王福齡作曲,王福齡便是1952年來港的上海音樂人。
百川滙聚
展覽第二部分把國語流行曲和歐西流行曲並置,足有5米高白色展牆上,浮現着圓形圖案,唱片封套和相片,梅花間竹地呈現,視覺上簡潔雅緻致,延綿開去,六七十年代屬百川滙聚時間,粵語、國語和歐西流行曲,一併構成當時重要流行文化底色,展覽還展出了當年的黑膠唱片,把披頭四、Lotus和Teddy Robins & The Playboys唱片放在一起。
有了音樂及唱片,自然是音樂騎師出場的展廳,電台廣播由香港電台、麗的呼聲到商台,由免費到收費再到免費,大廳中有數部當年的收音機作展品,但牆上則濃縮了六十年來的光榮歲月,由李我的天空小說,港台的青春交響曲、三個小神仙,商台的六pair半,軟硬天師,嘩嘩嘩打到嚟等,DJ唱片騎師以至電台節目主持,皆是當年的偶像明星,影響着數代人接受流行文化的品味和眼界。
意料之內是,整個展覽的核心區是八十年代電影,展廳佔地最廣,兩面掛滿八九十年代海報,把香港電影以類型劃分為三部分:喜劇、動作和文藝,輔以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拍攝的電影人訪問。我們熟悉的電影巨星,如李小龍、周潤發、成龍、周星馳、劉德華、梁朝偉、張國榮和梅艷芳等,也在選播的片段中登場。無可否認,流行文化的高峰在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高峰在電影和廣東歌,製造了最具影響力的藝人、演員、歌手和明星。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廣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