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1日
喜歡美術,抑或應該叫視覺藝術?非常後知後覺,因為我心目中的美術,包括任何媒體的圖畫和裝置、雕塑,還有當年我小妹教我欣賞的「大地藝術」(Land Art)——上星期就在約克郡無意中碰上英國最高的大地藝術裝置The Coldstones Cut,這是後話——妹子助長我對建築設計的興趣,建築也是最近幾十年才留意的視覺藝術。回想在香港中學畢業後開始做打工仔,繼續扮作文青,刨小說、文學、雜誌,看歐洲新浪潮電影,一窩蜂的追高達、杜魯福、英格瑪柏格曼,其實他們的電影大都看不懂。那時沒有機會接觸油畫現代畫,直至二十幾歲離開香港去法國學法文,才第一次去博物館,但是對所有的油畫,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不管什麼年代、什麼主義,一知半解都說不上。真正開始喜歡的美術,是出現在那些法國古董海報上的影像,賣飲品廣告,Suze、Campari、Absinthe,還有火車鐵路局,里昂到馬賽、巴黎到第戎。然後,第一次一眼就認得出來的美術,自然是印象派,多謝Monet的Rouen Cathedral、Water Lilies,也多謝Degas《十四歲的小舞者》,Renoir那個《煎餅磨坊的舞會》作品。同一時期,第一次看到名家的真跡,就算不懂眼前那東西想說什麼,但知道這是畢加索,那是梵高,感覺還是有點震撼,自己何德何能,竟然會站在這些名畫前面,始終覺得不可置信。不過有趣的是,一生人第一次在巴黎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藝術家,就算不是一見鍾情,亦絕對是一見難忘,並非畢加索或者梵高、Monet、Degas……而是我從未聽聞的美國抽象畫家Jackson Pollock。
法文課程已經結束,但我意猶未盡,正打算坐火車多看歐洲一下才返港。有幸一個同學邀請我去他德國北部Luneburg的家玩幾天,馬上急急往巴黎第八區的德國大使館申請簽證,完事後在使館附近發現有個小博物館,名字早已忘記,忘不了的是Pollock那幅佔一整面牆壁那麼大的抽象畫,那一刻我不知道Jackson Pollock是誰,不知道他屬於抽象表現主義,有關他生平的電影Pollock要待二十多年後才出現。
逐步彌補不足
一眨眼四十幾年,期間曾經在多個不同國家城市的藝術博物館,碰見Jackson Pollock永遠叫人停步細看的抽象畫。現在可以一眼就認得出來的畫家,何止Pollock,唯獨是英國畫家欠奉。移居倫敦後,很快發現自己原來有個很大的「知識差距」,特別是關於英國美術。之前認識的只是幾個大名,包括Francis Bacon、Lucian Freud、David Hockney、Tracey Emin……今日可以逐步彌補自己的不足,要接觸英國美術,離開倫敦仍然有很多機會,譬如像Chichester那樣的小城,亦會有Pallant House畫廊。那次參觀Richard Hamilton的普及藝術之餘,看畫廊的常展就像上了一課關於二次大戰後英國藝術各派系的代表人物。倫敦派:其中包括Bacon、Freud,和我們熟悉的雕塑家亨利摩亞;St Ives派,是指聚居於康沃爾小鎮St Ives的一群前衞藝術工作者,如抽象畫家Ben Nicholson和雕塑家Barbara Hepworth,前者來自藝術世家,父母親均是畫家,父親William Nicholson除了畫山水、靜物、人像畫,還精於版畫創作,又為兒童圖書畫插圖,及為舞台劇做舞台設計……邱吉爾稱William Nicholson是他畫畫的啟蒙老師。另外,還有Richard Hamilton等做普及藝術之輩的獨立派(Independent Group)……
最近我去柏克郡(Berkshire)小村Cookham,去看Stanley Spencer畫廊的主題展覽:愛情、藝術、失落(Love, Art, Loss:The Wives of Stanley Spencer)。像我一樣不熟悉英國美術的話,可能沒有聽過這畫家的名字,但是Spencer對二十世紀英國名畫家Bacon、Hockney,甚至年輕一點的Emin,影響至深。光看畫展題目,你會以為Spencer是另一個愛完又愛、花心的畢加索。(待續)
撰文 : 劉群章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