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29日

青斯 志在天地

香港夠醫生嗎?

政府上周五把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刊憲,預備吸引在外地醫學院畢業,並已取得當地醫生執業資格的本港居民,回港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並接受培訓。考獲專科資格後,再在上述機構服務多5年,就能夠免考執照試成為註冊醫生,希整藉此紓緩公營系統的醫生荒。政府預備在下周的立法會為法案作首讀及二讀。

香港在應否和怎樣引入更多外地畢業醫生問題上爭論不休。兩年前政黨曾提私人草案建議免試引入,促使政府在這兩年間準備文件,看準時機採取主動提出修例。

香港缺乏足夠醫生,在政府和市民眼中已是不爭之事,從公營系統的醫生空缺、首次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和前線醫生的工作量等,顯見醫生之不足。政府數年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趕緊增加兩間醫學院收生名額,但遠水不能救近火,決定要引入更多外地醫生以解燃眉之急。然而私人執業醫生會說,醫生不足是醫管局管理不善,私營市場不用輪候,不存在醫生不足情況,只要醫管局改善醫生待遇,離職情況就得以改善。這話也並非沒道理,所以要先辨清究竟是整體不足還是公營醫療的不足。

公私營存鴻溝

要回答這問題殊不簡單,不能單看人均指標,還要視乎醫療制度、人口結構、醫療融資和公私營服務模式等。醫療制度對醫生需求有莫大影響,若以基層醫療為主,沒太多亞專科發展,醫生人手需求比起亞專科蓬勃發展的地方少。香港未有奉行基層醫療為本,反觀澳門醫療制度以基層醫療為本,醫生人均比例仍高於香港,可見香港效率之高,及人均比例之低。人口老年化,會增加慢性病,患者會傾向返回公營醫療,因而增加公營負擔。經濟下滑也影響公營醫療需求。歸根究柢還是回到醫療融資問題上。公私營醫療的鴻溝,部分源於高補貼及用者自付的分別,若「錢能跟病人走」,就可預見到病人從公營轉到私營,減輕公院的壓力,也許會令整體醫生不足的問題浮現。這也並非簡單的問題。

據我愚見,香港整體是缺醫生的。在這前提下,政府這方案能否吸引外地畢業醫生回流,5年會否太苛刻?若效果未如理想,會否像新加坡般把政策擴展到非本港居民呢?業界肯定對此政策有保留,擔心預測的準確性和將來的醫療水平。

世界那麼複雜,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透過引入外地畢業醫生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再修例叫停。要令業界安心,政府也要承諾將來在醫療方面會繼續投入足夠資源!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