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位女扮男裝巾幗英雄的傳奇故事也確實撲朔迷離,去年甚至被迪士尼拍成電影,更成為一時熱話……今天,彩虹族群在不同領域各展所長、大展身手,比起古代花木蘭當然幸運多了。
由香港國際攝影節主辦、謝嘉敏策展的展覽「嘯傲之相:酷兒之影像習作」將於1月22日至2月26日在WMA Space舉行,作為「見證、記憶、行動、認同──給香港彩虹族群之影像工作坊」的成果展示。
這個工作坊於2019至2020年期間進行,由居紐約攝影師、錄像藝術家及教育家謝嘉敏帶領,旨在連結有志於影像創作的LGBTQ+朋友,引導他們發展個人藝術實踐,同時透過作品發表和公開討論,為酷兒性別身份認同創作者開拓表達空間。
面對現實
謝嘉敏一向專注以影像,從流散角度呈現性別與性向身份認同議題。她是2019年阿倫.西斯金德攝影獎助金、著名攝影雜誌Aperture之「2018 Portfolio Prize」、2017至2018年度耶魯大學同性研究基金研究獎得主。在香港,她的作品曾於光影作坊和Para Site展出;並於2018年出版專著Narrow Distances。
自謝嘉敏與一眾學員在2019年6月工作坊首度會面開始,便遇上反修例運動;及後社會狀況下滑,表達空間急速收窄,他們需不斷思量,創作策略上該如何調節,如何回應當下的現實環境。
在嚴峻的環境下,謝嘉敏認為更需要帶出酷兒感受性(queer sensibility)的重要,由此倡議藉酷兒美學實踐作為啟發思考與抵抗的工具。
「酷兒就是那讓我們感受到這世界還不足夠、確有所缺的東西。」(Queerness is that thing that lets us feel that this world is not enough, that indeed something is missing.)謝嘉敏引用古巴裔美籍學者慕諾茲(José Esteban Muñoz)於《巡遊烏托邦》(Cruising Utopia)書中一言,替這9位創作者的「酷兒」策略定下註腳。
此時此刻,在香港以LGBTQ+藝術家自居意味着什麼?酷兒的未來有可能嗎?應如何協商共享意義,如何質疑、挑動?
迂迴曲折
展覽展現了9位影像創作者透過多種美學策略表現的不同議題和想法──面對香港政治狀況,鄧澤旻堅持走在前線記錄;WY Kwan和陳詠琪各自利用姿勢和顏色迂迴回應;指向LGBTQ+群體的經驗;王穎兒、鄺念終和Green Mok的作品聚焦在同性婚姻、符號學和男同性戀者的野戰情慾;馮明心和嚴穎嘉分別以社會實驗和表演,詰問香港人對性別的認知;曾雪兒則以在大自然的群舞呈現酷兒烏托邦。
展覽期間將有一系列公眾活動,詳情請留意香港國際攝影節網站:hkipf.org.hk。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新疫苗大接種:同步的倫理考慮 |
上一篇: | 極地小說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