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15日

占飛 忽然文化

永留恥辱

六七十年代,受到黑道電影的影響,不少人將紋身跟黑幫、犯罪組織聯想在一起。日本統計顯示,60歲世代七成人對刺青抱持負面看法,而在20歲世代中則不夠四成。

中國紋身歷史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中國將刺青藝術稱作「涅」,意思是「染黑色」。刺青、文身、鏤身、紮青、點青、雕青,在不同時期用來描述這種人體染色藝術。

百越族漁民(居住在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用刺青來保護自己免受海獸的侵擾。福建閩越人在全身紋上蛇的圖案,只因他們崇拜蛇圖騰,相信可以驅走不祥之物。周太祖郭威,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刺青皇帝」,而宋朝名將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4字,是母親在他出征前為勉勵他而刺上。

至於刺青更主要的意義,則體現在刑罰上。墨刑又稱黥刑、黥面,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奴、婢、盜、賊)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標誌,盡去個人尊嚴。既刻入肌膚,又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由於刑不致死,墨刑被視為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刑罰,因此被濫用。

唐末各地藩鎮割據嚴重,戰事不斷,百姓被強徵參軍,逃兵被捉回會被黥面。

宋朝的黥刑更加普遍,對發配邊遠地區的罪犯附加黥刑,稱為刺配。

但也有人能把壞事變好事,著名例子有唐朝上官婉兒,她因得罪武則天而在額上留下刺青,後來她仿效劉宋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作裝飾,顯得嫵媚,成為唐朝流行的妝容之一。北宋大將狄青曾遭黥面,後被仁宗皇帝器重,賜藥與他消褪臉上的字,被狄青拒絕,他要跟其他有刺字的士兵一樣:「要使天下賤兒知國家有此名位待之也」。

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大清律例》徹底廢除墨刑,此刑沿用數千年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