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香港每日持續有新冠肺炎新症確診,自從跳舞群組感染事件爆發之後,情況一直沒有好轉。我坐完檢疫監出來,政府嘗試控制病毒傳播的措施,不管有效無效,愈來愈嚴峻,由早前4人可以共坐一桌用餐,到只准2人,繼而勒令所有食肆酒吧晚上6點至翌日晨早停止營業,關閉美容院、健身中心、學校、游泳池、球場、俱樂部等,並呼籲大家盡量留在家中,一切似曾相識,因為與年初英國封鎖全國時,沒有什麼分別。奇怪的是,一方面每天新聞報道確診新症數字徘徊在100上下,另一方面我眼前的香港似乎仍是老樣子。街上行人來去匆匆,酒店對面的鵝頸橋街市,接近黃昏買餸時分仍然人頭湧湧,銅鑼灣的商場店舖亦擠滿購物人潮,如果不是人人都戴着口罩,這種場面跟以往12月接近聖誕節的香港差不多。相反地,記得3月底英國開始封鎖時,倫敦市中心,無論West End、Chelsea還是南肯盛頓,均是一片死城面貌,路上沒有幾個行人,與今日香港完全兩樣。女兒說,中環街景與正常比較,還是清靜了很多。檢疫後我也到過中環,卻不覺其清靜。是否因為病毒威脅下,我頭腦變得混沌不清了?抑或離開香港已經太久,竟然忘記舊日這城市的繁華景象?
短期難以回復正常
英國、美國或者香港,我只屬過客,無意批評任何管理階層控制病毒的政策,我與其他被管理的同坐一條船,感覺有時無奈,有時憤怒或沮喪……一切的情緒都可以理解。要見親人朋友、繼續社交活動,與不戴口罩一樣,總存着害己害人的風險。每星期執筆,想着專欄題目,就為可以與大家分享什麼,非常懊惱。什麼時候才可以再去歐洲,坐火車縱橫各國?坐飛機去美國探望女兒一家?讀過不同媒體引述的所謂專家意見,像希臘神話中預言特洛伊會被毁滅的卡桑德拉,大有人在,普遍揚言要真正控制疫情,最快要待2022年,甚至2023、2024、2025年,我們才可以回復正常生活。經過這一役,怎麼樣的生活才算是正常呢?歐美各大城市,白領與專業階層,因為要與人保持距離,留在家中工作,直接或間接地證實了,其實很多行業都可以讓員工遙控、遠距離工作,不單對機構表現並無負面影響,對環保運動則有極大幫助。大家不需要每天花兩三個鐘頭,駕車往返辦公廳,有助改善空氣質素,減低大家的碳足跡,減少被困車龍時的戾氣,有百利而無一害,也開始了大家踴躍移居至郊區的熱潮。9月我由倫敦搬往薩里郡時,已經親身經歷過這個趨勢。最近上網與芝加哥舊鄰居聯絡,她就告訴我這遙距工作現象令芝加哥郊區房地產價格上升,而市中心住宅大樓需求明顯下降,二線地區的空置樓宇,甚至無人問津,城市地產市道普遍下跌。
疫苗陸續在各地推出,大家都滿懷希望。可是我們不需要卡桑德拉,也可以想像疫情過後的世界,與我們之前熟悉的,會有差別。對我最有切膚之痛的旅遊飲食業,在疫症肆虐期間大受打擊,不少獨立經營的中小型餐廳食肆,被迫關門之後大多不會重開,政府或業界提供的救援金「太少、太遲」。酒店、航空,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對什麼時候會開始復甦,並不樂觀,也不敢想像回復疫情之前的「正常」日子。各地社會意見紛紜,很多人相信,疫症過後的「正常」會有新定義。換句話說,我們不能重返過去,必須有個新的生活模式。
撰文 : 劉群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急症科訓練中心 培育本港急症醫學人才 |
上一篇: | 孩子學習語言勝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