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XX」引發出一連串想像和解讀,從代表「二十」的羅馬數字,到融合不同學科的跨界意念,以及促使嶄新與意想不到成果萌生的多變概念等。作品衍生自4個藝術主修科目──陶瓷、 繪畫、攝影及雕塑,它們同時亦把4個主修科緊密聯繫起來,作品類型充分體現「跨界」主題,令傳統的媒介藝術得到極大拓展。
為慶祝創校20周年,香港藝術學院現正舉行《XX──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12月16日至2021年1月4日,包氏畫廊),展出33位藝術家/藝術單位的作品。參展者包括學院校友、前任及現任教職員,以及創校成員,以展示香港藝術學院20年來的傳承及成果。部分作品可供公眾購買收藏,籌得款項將用於支持學院發展。
陣容鼎盛
是次展覽讓跨世代的藝術家校友互相切磋,展出80多件的作品,詮釋不同的藝術脈絡。包括創系老師知名陶藝家黃麗貞、香港資深畫家余偉聯、香港資深攝影工作者謝明莊、當代雕塑家何兆基、多位現任老師及不同年代畢業生的作品。當中不乏知名藝術家,如現任老師雕塑及公共藝術專家林嵐、資深藝術家馬琼珠、資深當代陶瓷藝術家張煒詩、香港當代畫家香建峰、本地及國際知名的活躍藝評人黎健強博士、資深陶藝家林志光;香港藝術學院兼職講師包括陶瓷家及香港當代陶藝協會會長陳思光、資深陶藝家梁冠明、藝術家盧文謙、陶瓷及雕塑家陳翹康、視覺藝術家曾敏富、當代藝術家張施烈、攝影藝術家袁錦華。其他藝術家及學院摯友包括攝影藝術家兼學者Drew Pettifer、畫家李美娟、陳正文、陳沁昕、鄭禮仁、張康生、張穎欣、方梓亮、何鎮宇、黎靖欣、李雪盈、梁山丹等等。
總策展人陳育強教授表示:「香港藝術學院雖以傳統媒介為基礎和藝術道路,但也很重視媒介的開放性及當代藝術的方法。學院的講師及校友都是香港相當活躍的藝術家,今次展覽將會展示他們以傳統藝術媒介訓練為基礎,在當代藝術裏的演繹。」
探索邊界
學院在訓練繪畫技法之餘,着重通過研究、創作過程和實驗的學習方向,引領同學探索繪畫的深度,由繪畫開展到版畫、裝置、攝影、錄像、動畫等不同媒介中所產生的寬度。從平面上的色彩、層次、筆觸,轉化為立體空間裏的不同物料、影像與裝置呈現作品。繪畫主修科引導同學用自己的角度去嘗試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不斷研究與反思中開拓屬於他們自己的創作形式、技巧和語言。
攝影課程特別重視學院式及啟發式教育訓練,最大特色是系統式訓練,在培育藝術技巧的同時,介紹批判思維、藝術形式探討、跨媒體的試驗、藝術歷史、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專業實習等課題,向學員提供廣闊範圍的資訊及多種明辨批判的工具,從而使他們增加識見能力,發展出獨立思想。
周年展另設一系列活動歡迎公眾參與。「理想藝術學院?──由香港當下預想未來的藝術教育」座談會及「自由搏擊──跨代師生作品互評」將進行Facebook直播,屆時可於www.facebook.com/HKArtSchool/ 觀看。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缺油性乾眼症 如何為我們的眼睛加加油? |
上一篇: | 數十NG是等閒 |